-
日期: 2025-09-02 | 来源: 谭健锹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军队在总体装备上不输日军,部分舰艇的装甲厚度远在日军之上,陆军还购买了新式重型机关枪,能对敌军造成重大杀伤,仍然逃脱不了战败的耻辱。
往深的层面说,政治制度的腐朽可以解释一部分败因。不过即使光从装备层面而言,清军除了武器,其余依然处于严重落后的状态,后勤保障就是其一。
日军的口粮
十九世纪日军的军用口粮在初创期是非常简陋寒酸的,单兵口粮基本上是一个饭团,加上日式腌菜和少许盐巴,再用竹叶包成一个所谓的便当。这和数百年前的丰成秀吉时代没什么不同,唯一区别是采用便当这种容易携带的形式。到了七○年代,日本开始对台湾用兵,暴露出许多食物供应的问题,愈发觉察到改进军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锁定西方奋起直追。
不久后,日军的口粮里出现现代化的英式饼干、鱼干和牛肉罐头。罐头可以保存大量有机食物,如肉类、蔬菜等,能在相当程度上提供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营养素,且原有鲜味大体上可以保存,让士兵在获得营养的同时,也能满足口感。
史书记载,除了牛肉罐头,日本罐头业制造者伊谷以二郎在1892年开发出用鲸鱼(小鳁鲸)瘦肉制作的罐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他向陆军捐献了两千八百罐鲸肉罐头,称之为“勇者大和煮”,所谓“大和煮”即用砂糖、酱油和姜炖制肉类的罐头。有资料显示,甲午战争时,日军士兵随身携带的一天份野战口粮,基本上是“牛肉大和煮”罐头一罐(二百五十克左右),加上干米饭(四合八勺,约六百五十克)或者饼干(大饼干六块约六百六十克,或小饼干十八块约六百七十六克)。为了应付战争,日本甚至动用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罐头充数。
1938年抗战中的国军。(网络图片)
1938年徐州会战中的川军。(网络图片)
清军的干粮
相比之下,清军的后勤供应一直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清代文献记载,他们行军所带的干粮主要有粳米、粟米、青稞面、白面、炒面(按:面粉经煎炒后的粉状固体,吃时需要配水才能下咽,非指目前餐厅或超市销售的炒面条)、大饼等;副食和调味料主要有乳油、酥油、茶叶和盐;肉食常见的是牛、羊、猪肉干。最夸张的是,他们有时甚至得牵着活牛、活羊行军,以便吃到新鲜肉食。那为什么没有活猪呢?原来是因为猪容易到处乱窜,很不听话,而且猪食比较难准备,不像牛羊那样简单,有草料即可。
到了中国全面衰落以后的晚清,清军伙食之寒碜就更让人不忍心叙述了。即使进入民国,在八年抗战时,大多数国军士兵的饮食不过就是些许粥水,再加上一些咸菜干,而且这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无法保证天天供应。肉类?恐怕只能在梦里出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