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8 | 來源: 經濟日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健康的“晴雨表”,會通過顏色、斑點、腫塊等反映健康變化。
有些發生在皮膚上的變化,可能是腫瘤信號,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皮膚6個變化警惕腫瘤
皮膚紅斑脫屑
皮膚紅斑可能是普通皮炎或濕疹,但如果紅斑呈環狀向外擴展、中心消退而邊緣仍在蔓延,且多見於腹部、背部及臀部,伴隨劇烈瘙癢,需警惕乳腺癌或肝癌。
脖子腋窩套上“黑絲絨”
若頸部、腋窩、腹股溝等皮膚褶皺處出現對稱性色素沉著,皮膚增厚如天鵝絨,甚至呈疣狀突起,需警惕黑棘皮病。
該病分良性與惡性兩種,惡性黑棘皮病幾乎都與內髒惡性腫瘤相關,尤其常見於消化道腫瘤(如胃癌)。
總有紫紅色“熊貓眼”
眼瞼、眼眶周圍、鼻梁或面頰出現水腫性紫紅色斑,形似“熊貓眼”但顏色更深(如紅酒色),伴指關節、肘膝關節紫紅色丘疹或紅斑,並有肌肉疼痛、無力等症狀,需警惕皮肌炎。
該病雖不常見,但約20%~30%的患者合並惡性腫瘤,年齡越大風險越高,可涉及鼻咽癌、肺癌、肝癌、結直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症。40歲以上患者應加強腫瘤篩查。
肆肢出現“牛皮癬”樣疹
醫學上稱為“副腫瘤性肢端角化病”,表現為銀屑病樣皮疹,好發於耳、鼻、面、手足及膝蓋。
隨病情進展,掌跖皮膚增厚變硬,指甲生長異常,該病與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惡性腫瘤密切相關。
總治不好的“帶狀包疹”
據日本研究顯示,約12.5%的帶狀包疹患者合並內髒癌性腫物,60歲以上人群比例可達18%。常見合並淋巴系統惡性腫瘤,亦見於胃癌、肺癌、腸癌、前列腺癌、膽管癌等。
皮膚“小米粒”突然增大增多
若身上原有米粒或黃豆大小的疣贅短期內迅速增大、增多,並伴有瘙癢,需警惕內髒惡性腫瘤。-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