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4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毛死後的“撥亂反正”氣氛中,大陸學者李洪林的文章,特別是壹篇“讀書無禁區”,對我很有吸引力。 當時的氛圍似乎有點像1954 年蘇聯作家愛倫伯格 Ilya Ehrenburg 的小說《The Thaw》所描寫的“解凍”情狀。 我想,讀書無禁區,思想也應該無禁區(思無邪),言論也應該無禁區。 我不知道大陸知識分子怎麼想,我按照自己對文革的認知,在紐約《北美日報》的論壇版連續發表了肆篇“論批毛是大勢所趨”的文章。
共產黨縮手?
不久,香港的《抖擻》雙月刊來約稿,希望我寫點現代化理論、發展經濟學的東西。 我到香港旅游時,遇見了在新亞書院教書的業師徐復觀先生,他希望我的論述能夠著重指出,文革浩劫後,共產黨在哪裡縮手,哪裡就有生機。 這是他在香港近距離觀察中共動向的心得。
也是在這個時期,1980年5月29日,廖承志赴美治病後經港返國,由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安排,新華社香港分社王匡社長作陪,同徐先生見了面。 起初兩人繞著圈子說客套話,徐先生接著表示他要向中共提出肆條意見:
(1)既然國際形勢決定了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共不能對台灣動武,中共的民主法制又無進步,希望中共不要談統壹問題,以免引起彼此感情上的刺激; (2)中共黨員的人數太多,叁千八百萬人,對老百姓是壹個負擔,對共產黨也是壹個負擔,應該去掉壹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都好得多; (3)私有制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恢復私有,讓人能夠恢復創造能力。 如果連生存權利、生存條件都受支配,社會很難進步; (4)馬列主義是外來的東西,比之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部分,後者更講得清楚,更易被中國人接受。 徐先生希望中共能發揚傳統文化中的民主主義思想。 廖承志對前面叁點還唯唯諾諾,對於第肆點,他就直截了當的把“傳統文化”化約為“封建”兩字,表示無法接受。 徐先生只好壹笑置之。
如今,共產黨員人數已是九千多萬人。 雖不是全民皆黨,但共黨幹部所占比例之大,堪稱世界之最。 有些大陸經濟學者現在也公開抱怨“吃皇糧的人太多”(向松祚),“制度成本太大”(周其仁)的問題。 中共當權者則祭出不可妄議中央的警告。 這讓人想起上世紀初慈禧鼓動義和團暴亂時,上書進諫的朝廷命官立山、許景澄被斬首的理由,正是“任意妄奏”。
回到八拾年代初。 順著中共的“撥亂反正”,徐先生的建言是出於老成謀國之心,尤其是在私有制問題上,他的建言是秉承孟子所說“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的道理,反映先民的智慧。 只可惜廖承志的知識水平不足。 但徐先生要我在現代化的論說上闡明共產黨在哪裡縮手,哪裡就有生機,卻分明是壹件大工程。 共產黨壹向講求控制,全面控制是最佳狀態,連饑荒出外討飯都要公社打路條,蔣介石的下堂妻陳潔如在大躍進後的大饑荒時期逃到香港,還要周恩來特別開路條才能成行。 文革後“撥亂反正”,官方提出肆個現代化,魏京生在民主牆上貼大字報,倡議第伍個現代化(政治民主化),立刻就犯了禁令。 共產黨怎會縮手呢?
徐先生是老成謀國,我是台灣背景,至多只能算是陸放翁所說的“位卑不敢忘憂國”,所憂之國是共產黨占據的山河大地。 對於共產中國,我實在所知不多。 愛票戣|暮鉍派壩諂呤甏毓角祝那灼萃肀擦稚系謀鬩誦〈蚧鴰駁北Ρ矗業鬧本跏侵泄啞飯ひ抵浜螅肥悼壩恰
共產黨員人數已是九千多萬人。 雖不是全民皆黨,但共黨幹部所占比例之大,堪稱世界之最。 (維基百科)
然而,必須承認,西方現代化理論和共產中國的現實有很大的差隔。-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