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8 | 来源: 留学全知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最近牛津大学2025-2026申请季本科面试安排一公布,“牛剑申请”的热度又上来了——今年面试12月1日正式开考,11月中旬到12月初会通知申请者是否获邀,要知道牛津约45%申请者能拿到面试资格,面试后offer率还超35%,每组数据都牵着家长和学生的心。
每年数万人挤破头争牛剑学位,大家都盯着录取率、热门专业这些“硬指标”,可就像之前剑桥放榜刷屏时那样,我们总容易忽略:孩子千辛万苦进了名校,之后呢?
今天我们想通过安硕的故事,聊聊名校光环背后,那些关于成长、迷茫与选择的真实经历。
开始,她身上有着太多“标签”吸引着我。安硕,有着多国求学经历,日本读小学,后来到英国读高中,于2004年考入剑桥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波去英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
我们访谈安硕,原本是希望她能跟我们聊聊她是如何申请英高以及考上剑桥的,以抹平信息差。但访谈结束后,我意识到比起如何进名校,名校毕业生的走向与心理状况问题可能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安硕告诉我,她的剑桥同学有被退学的,以及她的很多名校毕业的朋友,都成为了普通人。
二十年前,安硕靠“自鸡”考上剑桥;如今,她成为母亲,面对如今的“鸡娃浪潮”,她与之保持距离,拒绝被裹挟进去,她只希望女儿快乐与平安。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内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从人大附出走
我叫安硕,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关于北京的童年记忆,其实不是特别多,因为6岁时我就跟随父母去了日本。当时我的父亲任职于日本公司,拿的是日本工作签,这个签证允许携带家属。就这样,我在日本生活了6年,就读的是名古屋的某公立小学。
关于日本小学教育,相信很多人从大大小小的媒体与短视频里也刷到过不少,比如日本的食堂很干净,小朋友要值日做清洁,以及在体育课上,日本小朋友做着翻跟头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只能说这些都是真实的。
在学业这块,当时日本社会“鸡娃”的很少,现在回忆起来,在日本上学的6年充满了诸多美好的回忆。
小朋友时期的安硕和父母一起在富士山玩耍
但是我会存在身份认同问题。初来乍到时,我年纪还比较小,小朋友的语言习得能力很快,我是很自然就完成了语言切换。有一段时间我中文还没有日语讲得好,我就主动要求报班去学中文。
如果去日本读小学是被动安排,后来我回到北京读中学是我自己的主动要求与选择。
我记得很清楚,五年级的时候,我看了一部叫《大地之子》的电影,里面有句台词——“不了解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可耻的”,这句听起来颇具教导味的台词,给当时的我极大的心理冲击。那时我就决定要回国读书。
比较幸运的是,回国后,我适应得还挺快,中考时还考上了人大附。其实我初中时成绩一般,当时要报考人大附时,我的班主任觉得我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大病,但我想着“试一试,万一呢”?结果还真考上了,算是擦分考上的。
来到人大附后,才真算是开了眼界,感受到什么叫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即使那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人大附,同学们就已经很“卷”了。大家不仅是成绩很好,其他方面也很优秀。特别是有些重点班的同学,会让你觉得遥不可及。-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