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4 | 來源: 大紀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動車 | 字體: 小 中 大
9月22日曝出,美國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清空了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的所有股票;
9月19日,中國智能電動車龍頭之壹的小米汽車因安全原因召回11萬輛SU7;
陸續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企業年報更披露出,中國10家上市自駕駛車企有8家虧損;……
這些接連不斷的壞消息預示著中國電動車行業可能在走向泡沫的破滅。那麼,中共有可能解決這場泡沫嗎?
中國電動車行業“泡沫”是“政治需要”造成的
據路透社的壹項調查,中國本土品牌的汽車產量已經遠超本國市場的吸收能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全年汽車產量和銷量分別達到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年度增幅分別為3.7%和4.5%。其中,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電動車產量和銷量分別達到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年度增幅34.4%和35.5%,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0.9%。
路透社調查報告說,中國車企“努力追趕政府制定的生產目標,而不是消費者需求。這使得幾乎所有車企都難以盈利”。
中共政府在2017年出台了壹項計劃,要求中國車企到2025年年產汽車3,500萬輛,並特別鼓勵生產電動車。2024年的數字已經在接近這壹目標。
2017年計劃令中國在2018年時湧現出至少487家電動車制造商。但是到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減少到129家。這顯示出,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泡沫漲得快,也消失得快。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表示,中共大力推動電動車的主要政治目的是作為“跟歐美國家進行碳排放、氣候談判的壹個籌碼”。
黃大衛說,中共為其政治目標而提供“補貼、優惠”,地方政府“為了經濟增長、就業、財政收入等也是拼命去推動這個生產”,“車企更多是按照政府政策去運行”,沒有壹個是“按照市場需求來進行匹配的”。
過去幾年,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衰落,許多地方政府也把汽車產業當作壹個替代型經濟支柱。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中國電動車行業是因中共的“政治需要而出現的”,“中共為了刺激經濟,全力鼓動電動車的生產”,壹下出來幾百家電動車企業“都是為了獲得中央政府和當地政府的補貼和優惠的土地”。
他說:“這基本上是壹窩蜂而上的‘大躍進’式的、浪費式的生產。”
中國電動車泡沫幾乎無解 會有大量倒閉
今年8月底到9月初在肆川成都舉行的國際車展上,國產奧迪新車以伍折的“腰斬價”甩賣,壹汽的柒人座SUV更以肆折價出售。
中國車市的“內卷”和價格戰已經進入第叁年,顯示產能過剩的嚴重後果仍在繼續,且沒有好轉的跡象。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樊家忠表示,中國的經濟計劃“非常的供給導向,它不是按照市場導向來做的,這其實就是中共在發展經濟時的壹個特色”,也就是“計劃經濟”。
“生產過剩就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樊家忠表示,中共“從來就沒有想要真的走市場經濟那壹套”,而堅持計劃經濟“對壹個集權政府來講,它幾乎可以掌控所有的生產資源,那當然對它的權力集中是有幫助的”。
在經濟下滑和消費不振的壓力下,中共更傾向於計劃經濟政策。樊家忠說:“它唯壹能夠沖GDP的方式,就是從供給面著手,所以它盡量地讓生產,即使企業不賺錢,它也希望企業能夠按照計劃多生產,那GDP可以維持到壹個水准,不至於GDP下降速度太快,那市場的失業問題可以稍微減緩壹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