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9-25 | News by: 中国食品安全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一、舆情概述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因“预制菜”争议不断升级。9月10日,罗永浩微博吐槽西贝莜面村“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贵”,称体验“恶心”,引发舆论热议。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媒体会强硬回应,否认使用预制菜,称“100%无预制菜”,并宣布起诉罗永浩。
9月12日,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预制菜证据,并呼吁立法强制标注;西贝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推出“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网友曝光疑似西贝中央厨房预制包装照片,罗永浩在直播中质疑西贝自证真实性,双方隔空对峙加剧。
9月12日下午,@西贝XIBEI官方微博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信中称,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罗永浩对西贝的不实指责及不当用语,西贝坚决反对,绝不姑息。随后记者实探发现中央厨房配送的冷冻鲈鱼、浓缩鸡汤料包,甚至员工用漏勺通下水道,同时西贝坚持“中央厨房半成品非预制菜”,消费者认定“非现场制作即预制”。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并承诺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相关调整。罗永浩的质疑推动公众对餐饮透明度的关注,加速行业对预制菜定义、标签标注及消费者知情权的讨论。
舆情传播趋势图
二、传播情况
自9月10日00时至16日09时,互联网上共监测到相关舆情6465193条。其中短视频声量最大,为2651523条,其次是网媒,为2253182条。该事件负面舆情占比为9.7%,正面舆情占比为0.73%。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025年9月15日,共产生2144814篇相关信息,“罗永浩决定放弃追究西贝”“西贝致歉”等话题贡献主要热度。
舆情传播趋势图
从舆情传播趋势图来看,相关信息于9月10日16时开始出现,罗永浩发微博曝光成为事件发生起点。随后媒体陆续进场报道推动舆情热度迅速升温。11日20时,罗永浩再度发博质疑,触发网媒、微博等平台密集报道,舆情热度首现峰值。西贝回应“预制菜是行业通用模式”、罗永浩开启“网络悬赏征集线索”使冲突白热化,叠加社交平台热搜助推,舆情于9月15日左右达到总峰值,微博、网媒等分项数据齐涨,形成舆情最高峰。
社交平台上,有关“西贝预制菜争议”相关话题批量登上热搜。据监测,共形成442个相关热搜榜单,包含新浪微博、快手、搜狐新闻、百度、今日头条、知乎、抖音、小红书、腾讯导航、百度贴吧等多个平台。微博话题#西贝道歉#累计阅读超3.0亿次,登上热搜第一。
舆情峰值后,媒体对西贝门店的实地探访持续输出新信息,舆情热度有波动。公众对“预制菜行业透明度”“餐饮企业品控规范”的讨论从单一事件延伸至行业共性问题,既体现舆论对餐饮消费透明度的关注,也暴露预制菜行业规范空白引发的公众焦虑。
三、媒体关注
(一)强调信息透明与消费者知情权
多数媒体指出,争议的一大核心在于消费者是否有权知晓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罗永浩的吐槽和后续行动,反映了部分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的强烈需求。齐鲁晚报表示,矛盾的焦点不在于预制菜是否安全、好吃,而在于价值与价格的严重不匹配。自己被剥夺了为“手艺”和“体验”付费的权利,餐厅的品牌承诺与其实际运营模式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人民日报表示,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中青评论表示,事实上,消费者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餐品,只是对一些商家讳莫如深,有意强调“现做”而遮掩预制部分的文字游戏感到不满。当消费者懵懵懂懂,只能依照生活经验猜测哪些菜品、哪些流程属于预制时,就会产生知情权和选择权没有被充分尊重的负面感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