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6 | 来源: 在风中感受自由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5年4月,美国关税新政掀起全球市场风暴,对美出口占比超65%的富岭股份却逆势上涨,股价一度飙升20%,年初至今涨幅更是突破197%。
这波操作让不少财经人士惊呼:"这个温岭女人把美国市场的命门捏得死死的"。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当年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下岗女工江桂兰。
34年前,她攥着20万高利贷在温岭松门镇的破旧厂房里起家,如今,她的企业让肯德基、麦当劳等美国五大快餐巨头都得依赖其供应的塑料餐具。
从生存绝境到"拿捏"美国市场,这背后藏着一个普通中国女性敢闯敢拼的传奇。
1991年的春天,温岭松门镇的海风裹着寒意,28岁的江桂兰站在租来的厂房前,手指把借来的20万资金借条攥得发皱。
刚从效益下滑的塑料厂下岗的她,上有务农的父母要赡养,下有6岁的儿子要照顾,高中学历的她在旁人眼里就是个"三无人员"——没资金、没技术、没背景。
"别人都劝我认命,可我就觉得人不能一辈子被日子绑死。"江桂兰给小厂取名"富岭",既藏着让乡亲共富的心愿,也憋着股不服输的劲。
最初生产的渔用冰盒和塑料衣架,在台州遍地的塑料厂中毫无竞争力,产品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高利贷的利息像座山压得她夜夜失眠。
为了找出路,江桂兰揣着地图册和邮政黄页,跑遍了上海、北京、广东的大小市场。
住10块钱一晚的小旅馆,啃着馒头咸菜挨家挨户推销,硬生生把自己磨成了"拼命三娘"。
1995年,嘉兴一家外贸公司抛来的第一张出口单,让她的手忍不住发抖——这单虽赚不够利息,却让她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光。
广交会成了江桂兰命运的跳板。1995年的展会挤满了国企和大公司,没有参展资格的她从第一个摊位问到第一百二十五个,终于用4万元买下同乡1/6的展位。
在不足1.5平米的角落,她谈成两笔外贸订单,看着老外离开的背影,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产品卖到国外去"。
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跟老外谈生意得说英语,她连基础词汇都记不住。
丈夫吐槽她"普通话都不利索还学英语",她却翻出中学课本,走到哪念到哪。
2002年,39岁的她走进上海金茂大厦的英语课堂,跟大学生们同桌学习,第一次考核没通过时躲在角落哭,第二天凌晨五点又爬起来背单词。
半年后,她终于通过五级面试,为敲开美国市场备好了钥匙。
2002年的广交会后,一封来自北美的传真让江桂兰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能生产西式快餐的塑料刀叉勺吗?"她立刻回复"能",后来才知道对方是肯德基的供应商。
当时开发样品要收高额打样费,许多厂家望而却步,江桂兰果断放弃费用,还贷款300万建厂房、买设备,按美国FDA标准改造生产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