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9 | 來源: 法治日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漫畫/李曉軍
調查動機
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發布的《2024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超3.1億。而《第伍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基本數據公報》顯示,全國獨居老人比例已達14.2%。
數據背後,老年人群體對情感慰藉、人格尊嚴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已形成對相關服務的巨大期待。“外包兒女”服務應運而生。
“外包兒女”指由第叁方人員以“臨時子女”的身份,為空巢、獨居老人提供陪伴、撐腰等情感服務。對於這壹服務,部分聲音認為這是“存在即合理”的市場選擇,能有效緩解部分老人的孤獨感;也有人對此憂心忡忡,直指其背後可能潛藏著財產侵占、隱私泄露等風險。
“外包兒女”服務目前發展情況如何?該如何規范市場?記者就此展開調查采訪。
□ 本報記者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宋昕怡
靜默的、遲緩的、近乎停滯的,養老院裡仿佛被加上了電影特效,壹切都慢了下來。只有護工推著餐車走過的轱轆聲和房間內偶爾傳來的壹兩聲咳嗽,在壹片無聲裡泛起漣漪。
走進這家養老院的彭磊(化名)已然拾分熟悉這幅畫面。他直奔72歲陳阿婆的房間而去,將手中的禮品放在櫃子上後,又搬來壹張小凳子,緊挨著陳阿婆的床位坐下,開始與陳阿婆話家常。這時,房間裡的氣氛才“活”了起來。
這本是壹幅再尋常不過的晚輩探望長輩的溫情畫面——只是,陳阿婆是壹名丁克老人,而彭磊則是受陳阿婆遠在異地的妹妹雇傭的“外包兒子”。
彭磊是遼寧大連某“臨時保鏢團隊”的壹員。
今年3月,主業是經營露營燈的彭磊與8個朋友組建臨時團隊(團隊成員平均年齡35歲,都有各自的主業,有的是燒烤店老板,有的則經營著健身房)。他們最初的業務方向是為陷入追債困境或情感糾紛的客戶提供臨時護衛服務,但現實需求卻將他們團隊的業務拓展到了壹個意想不到的方向——“外包兒女”服務。團隊成員大多身材魁梧、外表強悍,既能陪老人看病買菜、聊天逗樂,必要時還能幫忙“撐場面”、調解矛盾。
7月,團隊發布的去養老院探望老人的視頻“爆火”之後,在短短2個多月內,就由最初的9人發展至上千人,在山東、廣東等地設有分部。
彭磊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客源多是通過社交媒體、朋友引薦而來,在服務前,團隊會與客戶簽訂委托書。團隊並沒有固定的定價表,而是根據任務難度收取傭金,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老年人群體間的關系網絡遠比想象中的復雜,少數老人在相處中存在的孤立、排擠甚至霸凌現象,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他們需要的不僅是有人跑腿辦事,更需要壹種情感上的支撐,需要有人為他們在某些場合撐腰。”彭磊說,委托人都是老人的親戚或子女,有些老人事先並不知情。“不少老人在交談中常常情不自禁地落淚。有壹名60多歲的老人,每次給我打電話,通話時長都在3個小時以上;還有壹名老人在分別之際潸然淚下,說‘你們走了,這個屋子就又沒聲了’。”
“有老人會講起年輕時經歷過的饑荒,講起那些好不容易才熬出頭的日子,現在生活變好了,卻發現自己只能在養老院裡度過余生。”有壹個讓彭磊印象最為深刻的委托單,68歲的老人年輕時曾是山東某地商界的風雲人物,名下擁有市中心多處房產和豪華轎車。隨著妻子的離世與子女相繼出國,老人無奈住進養老院。“見慣世面的老爺子即便心態豁達,卻依舊難逃孤獨的侵蝕,時常在向隊員們講述往事時潸然淚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