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2 | 来源: 留学全知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去年有一篇题为《文理学院是如何毁了我的美本四年》的帖子将文理学院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友分析博主写的是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目前原帖已删除。
不过,很快有一波留学生出来“打假”,有人扒出发帖者并非文理学院学生。
其中,从Amherst毕业的中国留学生Charlotte在小红书上更是直接“硬刚”原博主。
Charlotte发布了《Amherst College查无此人》的帖子引发了很多人的围观。Charlotte这样写道:“因为作者的'top 2'、'各种奇妙的学校联盟'基本上指向Amherst......我觉得还是应该力所能及地澄清一下作者和阿默的关系,维护一下学校声誉,结论:阿默大四查无此人。
长久以来,在中国国内,文理学院是相对小众的选择;但在美国社会,很多老钱家庭(old money)都倾向于将自己的子女送进文理学院。
在信息差不断打破的今天,我们关注到身边有越来越多中国家庭也开始关注起文理学院,有些中国学生甚至放弃Top20、Top10的综合性大学,而选择文理学院。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事实,很少有大学像文理学院一样,它似乎处于评价体系的两个极端:在网络上遭遇着争议与过来人的“劝退”的同时,也有一波学生像《卡门》里的唐·豪赛爱慕着他的吉普赛女郎一样,疯狂地爱着它、推崇着它。
那么,真实的文理学院究竟是怎样的?毕业于文理学院的中国学生,最后的出路与走向如何?以及以博雅教育著称的文理学院,在当今追求实用主义的当下,它的理念是否悖时?
这篇文章,我们邀请到了上文的Charlotte,以及另外一位顶尖文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韦尔斯利学院)的毕业生Nina。
这里我们给大家简要介绍下这两所文理学院。阿默斯特和韦尔斯利处于文理学院的Top5。每年,头部文理学院在中国内地录取的中国籍学生仅为个位数,Nina和Charlotte作为过来人,一个毕业于八年前,一个刚毕业不久,她们的真实视角与经验显得弥足珍贵。
01
“文理学院并不适合所有人”
韦尔斯利学院坐落于波士顿城西的寂静小镇,碧绿的慰冰湖畔横贯于学校中央。
“校园风光迤逦,古老的建筑像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这是Nina对韦尔斯利学院的第一印象。那还是2012年,18岁的Nina从中国南京一路逾山越海来到波士顿求学。在这里,她从稚嫩、懵懂的少女长成为知性独立的现代女性。
这也是韦尔斯利学生信仰的某种文化,在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件T恤衫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不是一个没有男人的女孩的学院,而是一个没有男孩的女人的学院。
图为《Mona Lisa smiles》剧照,该电影讲述了韦尔斯利学生的故事。
事实上,韦尔斯利并不是一开始就走进Nina的心房,让她觉得是自己非去不可的Dream school。确切地说,高中时的Nina很迷失,但那时的Nina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迷失,“那时我只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眼中的好孩子。”Nina说。
在做选校研究(school research)时,Nina的母亲对女儿的影响颇深。作为女子学院,韦尔斯利曾经走出了宋美龄、冰心、希拉里等知名女性楷模,“我妈妈很希望培养我成独立女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