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4 | 來源: 華夏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見習記者 李氏瓊 北京報道
今年國慶假期,電影《震耳欲聾》上映並成為口碑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裡所有的劇情轉折都能讓人猜到,但是情感很真摯。”“展現了很多聽障人群的生活細節,我才知道聽力障礙還要分等級。”“我們都有對好生活的渴望。”除公眾反饋外,某電影博主也評價稱,“雖然這部電影的很多情節設置呈現出相對嚴重的模板化,但是整體來說,它想表達和傳遞的內核是足以打動觀眾的”。
根據相關介紹,這部融合犯罪、劇情以及社會現實探討的多元素商業片,改編自CODA(Child of Deaf Adults,父母為聾人的健聽小孩)律師張琪的從業經歷,講述律師李淇被卷入聾人定制房產騙局後,在利益誘惑與良知覺醒間掙扎破局的故事。
從普通觀眾視角出發,這部由新人導演和新人編劇擔綱主力的影片可以被稱為是壹部誠意制作。但倘若把視角轉向聾人群體時,他們會怎麼看?
“雖然近年來與聾人有關的電影質量明顯提升,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是‘聾味’越來越足,但是我更希望這類型電影能夠讓我們多多參演。”針對這壹評價,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專業教師梁玉音分析,與其他多數殘障群體不同,聾人群體有自己的語言,即手語,而這關乎他們的身份認同與社會表達。所以,隨著聾人權利意識的發展,他們也慢慢地對影視藝術作品中的手語表達有了更多期待:希望演員們的手語打得更自然流暢,也希望自己能參演並在電影中打手語。
銀幕之上:我也想參與
與多數社會公眾對電影的評價角度略有差異的是,聾人在評價與自己群體相關的電影時,會關注到是否有聾人出演或者作為手語指導參與其中。
“聾人題材的電影已經不罕見,現在更多聾人期望能夠走到前台,用他們獨特的語言去做最真實的表達,反映自己的生活。像電影《滿江紅》中,秦檜身邊的兩個侍女,我們覺得就應該讓聾人應該親自上演。美國電影《健聽女孩》獲得多項奧斯卡獎的時候,雖然被很多人認為是‘爆冷’,但是在聾人看來,這部電影中露比的父母都是由真正的聾人出演的,所以他們的手語以及情緒反應都是自然流暢的,這就是壹個重要的突破。”梁玉音說,今年國內上映的《獨壹無贰》,雖然在敘事結構上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但是因為沒有真正的聽障者參與進去,所以親近感會少很多。
同樣,電影《震耳欲聾》雖然也獲得不少聾人群體的稱贊,但是因為缺少聾人的參與而在壹定程度上減色。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替我們做決定),這是聾人藝術家胡曉姝曾提到的理念,也同樣適用於聾人群體對影視文化作品的理解,他們希望相關電影不要僅停留於遠方投射。
收獲豆瓣高分的香港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除超過伍拾名聾人演員參演外,主角之壹的吳祉昊,就是使用助聽器的聾人。在此基礎上,基於節目組的長期走訪和觀察,電影沒有“苦難敘事”,不煽情、不同情,而是側重對聾人生活的真誠平視和尊重,以及對手語詩意語言的展示。這種“舒服”的呈現方式,收獲包括聾人群體在內的多數社會公眾好評。
將視角轉向大陸電影,以《不說話的愛》為例,雖然有媒體曾評價電影是“將殘障作為煽情的借力點,片中聾人的形象是標准化的樣板。”但在不少聾人看來,這依然是壹部佳作。
梁玉音說,聾人群體希望影視劇中的手語表達能夠純正,《不說話的愛》節目組有聽取,並且邀請了近30位真實的聽障演員參與演出。這種態度,贏得不少聾人的認可,電影上映後,很多聾人相互轉發,自發觀影,反饋說這部電影是在反映處境,而不是懸空同情。-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