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7 | 来源: 腾讯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近日,一位北京公园里的大爷火了。
面对路人,他语出惊人:“钱学森之后就是我”、“我搞轨道计算”、“我是(轨道)优化的祖师爷”。而最让人愣住的是下一句:“《空间武器轨道设计》这本书,就是我写的。”有网友说,乍一听以为是大忽悠,仔细一听原来真是祖师爷。这位看似平常的老人,正是航天领域的泰斗赵瑞安,一位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走出的科学家。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他就是那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表面平凡,实则身怀经天纬地之才。
“话痨大爷”原来真的是航天泰斗
赵老从事的轨道计算和轨道优化可不简单。因为这背后牵出的,是一个常被公众忽略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太空武器和深空探测的根本基础是什么?九三阅兵时,红旗-19、红旗-29亮相,全场轰动,大家问得最多的是:导弹有多长?多粗?能打多高?这些问题热闹,却抓不到本质。大气层内,飞行器看空气动力学;大气层外,航天器看的是轨道设计。只有把这条脉络看清楚,才能理解中国这些年在太空探索
上的真功夫。
中国的“太空加油机”,注意机械臂,可以在轨道上捕获卫星。
轨道计算:从“东风1号”到惊艳世界
如果说空气动力学是飞机的根基,那么轨道动力学就是空间武器的根基。中国在这条路上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其脉络清晰地体现在能力的两次飞跃上:从追求“算得准”的绝对轨道,到掌握“玩得转”的相对轨道。
最初的起点是地对地导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科研人员在钱学森的率领下,纸笔间反复推算抛物线,为的是让“东风1号”导弹在数百公里外击中目标。这种会算账的硬功夫,为轨道计算打下了地基。赵瑞安这样的科学家,正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将导弹曲线的数学经验,升华为太空轨道设计的底层算法。
中国轨道计算第一次惊艳世界,是2007年的反卫星试验。外行看的是中国发射一枚导弹击毁了一颗退役的气象卫星,内行看的是算术的胜利。拦截的关键在于精确计算两个高速运动目标的轨道,并让它们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空间点上交汇。这次成功,标志着中国对绝对轨道的预测与设计能力已达到极高精度。
而技术的深化,则体现在将轨道计算应用于更复杂的场景,其核心从“绝对轨道”走向“相对轨道”。
“上帝之杖”试验的本质,是高超音速再入体轨道设计的胜利。美国渲染的太空轰炸概念,号称一发可毁一座城,其核心技术难点之一,在于重型金属棒从太空再入大气层时,会面临极端的气动、热效应,其轨道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