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7 | 来源: 风传媒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王庆民观点:近日,2025年诺贝尔奖各奖项渐次出炉。中国人榜上无名。而同属东亚、人口不足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今年获取两枚诺奖,日本人及日裔人士最近20多年已获取20多枚诺奖。这更加引发中国人的刺痛和思考,也让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成为热点:中国人为什么难获得诺奖?
诺贝尔奖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授予在科技与人文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者的奖项。尤其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三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更受认可和少争议,也反映获奖得主国家和族群的科学能力、教育水准、科技贡献。
获取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奖项的华人共有9人,而获奖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在PRC长期生活的,则仅有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另外8人要么是中华民国国籍,要么是美籍华人,以及民国和美国双重国籍。即便算上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中国大陆出身而获诺奖者也只有5人。这与1949年后中国长期拥有7-14亿人口的庞大体量、在国际上的地位严重不相称。
而且,中国大陆之外的各地华人只有几千万人,却诞生了8位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者,数量和比例远超大陆。这显著的说明,并非华人天生愚笨,且生活在非大陆地区更易取得创造性科学成就和得奖。
所以,中国人难获诺奖的原因,就自然指向了中国大陆的体制和环境。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和科技都井喷式发展。而中国大陆却陷入长达近30年的政治暴力和动荡中。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中国大陆正在发生“反右运动”,迫害知识份子。李政道的同学、好友巫甯坤,在1951年热切地从美国返回中国,却遭到多轮迫害,侥幸存活,80年代重新离中返美生活。而同样从美国回国的姚桐斌、陈天池、赵九章、萧光琰等被害或自杀。
而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在1951年从大陆赴港,后又赴美完成学业和从事研究工作。而他的家乡河南省在内的中国大陆,历经镇反、反右、大饥荒、文革,崔琦家人一度讨饭为生、父母在贫病中离世。若崔琦留在国内,不仅诺奖无缘,恐怕还性命不保。
即便有的中国人出身干部家庭、衣食无忧,那时也没有正常的教育和科研环境,高考都一度废止、大学被“红卫兵”派系斗争覆盖。那些残酷的岁月里,知识被践踏,科学被贬低,反智主义大行其道。如“大跃进”、“大炼钢铁”、“亩产万斤”、“剿灭麻雀”等,都是反智色彩非常浓厚、严重不理性和违背科学规律的行为。
这样的事实已明白的告诉人们,建国后“前三十年”对中国科学事业多么严重的摧残。它不仅导致当时的科研停滞和倒退,还影响之后几十年科技的发展,毁灭了许多科学家和潜在的人才。虽然“前三十年”也有一些科技成就,但数量品质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只是劫难中的幸存物。当然,更早的日本侵华也损害了中国科学和教育发展,给中国人带来巨大创伤。
1945年后的中国,不仅未来得及修复日本侵华的创伤,又爆发一连串内战和政治运动,让中国“雪上加霜”、对中国人“伤口撒盐”。这些创伤不仅损害了现实和物质,更造成心理损害,破坏了人们的好奇心、创造力、进取精神。
而毛时代结束、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虽然得以恢复和发展,却已与世界前沿科技脱节,民国时打下的教育底蕴已严重毁损,一切都要从废墟上重新开始。
虽然中国科教体系已重新搭建,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更是世界第一,品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但不仅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至关重要的创造力是严重缺失的。而这就不能仅仅责怪“前三十年”,而更在于改开以后的问题。
改开以后的中国,科学和教育虽不再被政治极端干扰,但仍受制于政治和权力,学术自由遭受种种限制。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必须服从政治大局、听从领导命令,而没有真正的自主性。政治决策者厌恶风险、执行者官僚主义,都压制了学术的活力和创造力。-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