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2 | 来源: 德国之声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国正在引领国际科学发展。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国正在关键科研领域取代美国,并在越来越多的议题上主导全球科研议程。这一变化,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Scientia p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16世纪末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之口,当时英国在科学和政治领域均位世界强国之列。培根希望让人认识到知识的战略价值——这一指导原则至今仍适用。
如今全球科研格局正经历一场历史性转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将近一半与美国同行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 这一数字凸显了中国科研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如今,在国际关键议题上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科研议程。
新标准衡量中国科研领导力
科研实力的衡量标准已不再仅限于传统指标——例如诺贝尔奖(虽有声望,却已陈旧)或发表论文的数量。
对约600万篇科研论文的分析显示:2023年,美国与中国的联合研究中有45% 由中方主导,而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30%。
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到2027至2028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研究、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占据领导地位。
在科研论文产出方面中国同样领先。根据最新G20科研与创新报告,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接近90万篇,是2015年的三倍。
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评估,中国也早已超过美国。在自然指数评估的期刊发表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有七家是中国机构。
尽管美国哈佛大学仍居首位,但第2至第9名全部被中国高校占据,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位列第10。
这一排名对拥有约2万家科研机构的西方来说,显得颇为尴尬。
中国为何能迅速追赶
中国对科研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中国鼓励学生和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网络。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教育输出——中国投入数十亿美元吸引人才来华发展,建立全球联系。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科学外交” 正成为中国推动科研国际化的战略工具。
中央集权与创造力:中国科研体系的优势与劣势
速度、战略投资与集中化组织能力是中国科研体系的主要优势。中国在工程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引用率极高。
但高度集中的体制也有其弊端。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国仍缺乏突破性创新和科研所需的独立性。成功可以被计划和控制,但创造力不行。
相比之下,美国去中心化、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文化,仍让它在科研原创性上比中国和欧洲拥有显着优势。
此外,国际科研合作的氛围也在恶化。美国和欧洲日益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近期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紧张局势使合作更加困难。
西方困境:美国与欧洲为何衰弱
中国的崛起恰逢美国与欧洲的低潮期。美国科研界受到政治动荡、预算削减及人才流失的冲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