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2 | 来源: 上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回顾2008年金融风暴的尘烟,伯纳. 马多夫(Bernard Madoff)的大名,成为全球最具毁灭性的符号。 他以近乎宗教般的信任为基础,构建横跨四十年的庞氏骗局,金额高达650亿美元。 这场诈骗毁掉全球数万名投资人的身家,也撕开全球金融体系看似光鲜的面纱。 如今十多年过去,马多夫已死于狱中,但是他的幽灵仍在金融巨擘的报表间游走——最新的受害者,是汇丰银行(HSBC)。
汇丰的11亿美元代价
日前,英国金融巨擘汇丰银行宣布在第三季财报提列高达11亿美元拨备(估计投资亏损预留准备金),以应付与Herald Fund SPC相关诉讼,该基金指控汇丰在马多夫诈骗案中失职,要求其返还25亿美元的证券及现金,外加至56亿美元的损害赔偿。 此官司不仅让汇丰陷入耗时多年的法律泥沼,也让市场重新检视——所谓的“全球银行”,究竟是财务巨擘,还是潜藏大量风险的法律地雷区?
汇丰的拨备是会计数字上的损失,更象征信任成本的攀升。 该行的普通股权一级资本(CET1)比率预计将下降约15个基点,虽非致命却足以动摇市场信心。 尤其在执行长乔治. 艾勒德里(Georges Elhedery)大规模重整以图节省3亿美元成本的关键时刻,这笔11亿美元的拨备,像是不合时宜的警钟,提醒投资人——金融业的“风险控管”从来不只是数据而已,信任更为重要。
马多夫庞氏骗局是一场对现代金融文明与制度的审判。 马多夫以美国证券交易所前主席等身份,建立几乎无懈可击的公信力。 他向投资人承诺稳定、高报酬、低波动的收益,而此在金融理论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但是投资人——包括名人权贵、退休基金、大型慈善基金等等,选择信任。
这种信任的崩塌,揭露三个层次的漏洞:首先,风险评估失灵。 许多著名金融机构未曾对马多夫的投资模式进行独立验证,盲信其“稳定回报”的神话。 没有独立审计,没有完整的资产追踪系统——一切都建立在“信誉”这个沙丘城堡之上。
其次,是监管体系的空洞。 当时监管机构接到多次锲而不舍的有力举报,却因马多夫的政经地位与产业影响力等因素,视而不见,反映全球金融监管的结构性困境——监管者往往仰赖被监管者提供的信息。 当金融巨擘成为监管的“客户”,所谓“道德风险”就不再是抽象名词。
其三,是人性的盲信与贪婪。 许多银行与基金经理人未揭穿马多夫,并非不知风险,而是因为利益绑架了理性,所谓高额报酬与稳定回报,使得大量专业人士沦为共犯。
汇丰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全球化金融体系的缩影。 随着跨境资金流动日益复杂,银行不仅是资金的中介者,更是信任的保管人。 当汇丰作为托管银行的角色,虽未直接投资马多夫基金,却因未尽“合理监管”之责而被追诉,法律责任的界线正逐渐模糊。
欧洲多家银行也遭到马多夫案波及:西班牙、瑞士、法国多家银行纷纷面临诉讼或重整压力,避险基金倒闭、慈善信托崩溃。 十多年过去,法庭上的争议仍未停歇,这场堪称史上最久的金融官司,成了金融全球化的代价——当资金无国界,风险与责任也就无边界。
汇丰银行宣布在第三季财报提列11亿美元拨备,除会计数字上的损失,更象征信任成本的攀升。 (美联社)
制度修复与道德防线
马多夫案之后,各国强化反洗钱、合规审查、KYC等制度,然而真正的漏洞并不只在法条,而在执行层面。 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旋转门”现象,易使制度改革沦为形式。 汇丰等全球银行虽然高喊“强化风控”、“数位转型”,但是只要金融业仍以季度盈亏为唯一信仰,所谓内部合规恐怕就永远只是纸糊的防火墙。-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