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2 | 來源: 拾點人物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內卷,躺平,精神內耗,靈活就業……這裡是系列欄目“當代青年生活實錄”。大到就業婚戀,小到吃飯購物,21世紀新新青年的快樂與憂愁全在這裡。
李娜又去醫院了。這次是因為她發現左手大拇指靠近指甲的位置有壹顆黑色的痣。其實也不太黑,灰灰的,很小,並不顯眼。以前有這顆痣嗎?李娜記不清了。她心裡咯噔壹下,連忙掛了個專家號,心裡已經生出好幾種可怕的想象。
簡單面診後,醫生告訴李娜這顆痣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她仍然不放心,為了不留後患,李娜堅持要抽血、拍CT,還特地辦了報告加急。等待結果的叁肆天裡,她開始上網查資料、找醫生,只想知道:“我這到底是不是黑色素瘤?”
這種“總擔心自己得了大病”的狀態,李娜經歷了兩年。兩年中,她頻繁掛號,奔波在醫院大大小小的科室,不知道拍過多少CT,僅鼻鏡檢查就做過肆次,還有無麻腸鏡、胃鏡、B超等等。當時她覺得,只有排除了壹切身體問題,她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
後來李娜才知道,自己確實是得了病。這是疑病症(疾病焦慮障礙),壹種並非裝病,而是“無法相信自己沒有病”的焦慮障礙。核心症狀包括疑病觀念、疑病恐懼和軀體症狀。
你是否懷疑過自己的健康,並讓這種擔憂影響了正常生活?
這並非少數人的困擾,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伍版》(DSM-5),疑病症在普通成人中的年患病率約為1.3%至10%。
過去,疑病症在老年人身上表現更加明顯。但近年來,隨著年輕人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健康,在社交平台上,與“疑病症”相關的發帖已經超過數萬篇。在高壓、高信息密度的都市生活中,它正成為壹種新的“隱形流行病”。
《女心理師》劇照
01
檢查不完的“病”
懷疑自己有病是種什麼體驗?
第壹次出現疑病焦慮時,可可還在上大學。
當時她的姥爺因為帶狀包疹住院,父母工作忙,正好放假的可可便承擔起責任,每天去醫院幫著給傷口塗藥。去之前,媽媽叮囑她:“帶狀包疹會傳染,你小心別碰到傷口了。”因此,可可塗藥時也格外小心,拿著棉棒壹點點塗,手避免觸碰到姥爺的皮膚。
晚上入睡前,可可突然在身上摸到壹個小疹子,像被蚊子叮了壹個包,媽媽的告誡在她耳邊縈繞,可可汗毛豎起:“這該不會是帶狀包疹吧!”
她害怕地跑到衛生間照鏡子,的確有壹個小包。她開始幹嘔,整個人感到頭暈目眩,雙腿也完全沒了力氣,只能壹點點從衛生間爬回了臥室。
拿到手機後,可可急不可耐地搜索帶狀包疹是否傳染和感染後的症狀,最後發現“此病毒傳染性低,需要密切接觸帶狀包疹破損的水包才有可能被傳染”,她這才安下心來。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