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3 | 來源: 哪梁爽哪喜慶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有次我吃了人際關系的苦,單方面決定暫時淡出與此人的關系。
好友看出來後來勸我,行走於世,難免遇到不可理喻的人。
她回憶了自己轉學時被孤立,中學時被挑釁,工作後被立威的往事給我聽。
她說,“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不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誰沒被社會毒打過呢”。
我心疼地抱抱她,心裡更加堅定淡出的想法。
少遭社會毒打,是壹種幸運,我可不能把社會毒打變為自我毒打。
有位詩人曾說:壹朵水仙花的盛開,是全宇宙的同心協力。
我要把自己當這朵水仙花。
我在平日裡悉心養護著自己——
戴近視眼鏡,要把鼻托換成氣囊的;洗頭時,要用指腹溫柔揉搓頭皮;擦臉時,要用手掌搓熱後的余溫促進面霜吸收。
從小到大,看各種相聲、小品、喜劇,用歡聲笑語灌溉自己;讀有益身心的書籍,交幽默幸福的朋友。
看到惡意就繞道走,不與傷害我的人為伍,搭建滋養自己的生活環境,就是為了養好自己這朵水仙花。
我對自己溫柔以待,憑什麼要接受別人話語裡的夾槍帶棒,有壹而再,就有再而叁,可在我這裡就是事不過叁。
我就是覺得,我沒受到的苦,都是我的人生財富。
吃多了沒必要的苦,心情差,情緒躁,容易被疾病盯上,以後大概率會從我的銀行賬戶把錢劃走。
遠離人為制造的苦難
寫出《熔爐》的韓國作者孔枝泳,在《致女兒書》壹書中說:
“我只是讓你盡力,不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
而是為了你的自豪感和未來的人生而練習盡力,結果你卻理解為批評你不夠努力,
我坦誠我就是想讓你努力取得成功。”
我曾是孩子,也是媽媽。
帶入媽媽視角,吃過苦的孩子,抗壓能力更強。
但帶入孩子視角,過度的打壓式教育、憶苦型教育、挫折式教育,是父母的人造困難,自討苦吃,自我感動,還攜苦難以令家人。
孩子的努力得不到肯定,聽到的總是“不對、“不行”、“不夠好”、“你看看人家”。
演員宋佳有次參與播客錄制,她笑聲震天,自誇不斷。
她說小時候她爸媽就愛誇她,長大了,別人誇她,她能欣然接受。
還在別人誇基礎上融合自誇,沒人誇,自己創造機會地誇自己,也愛誇別人。
壹次她接了個戲,她說:有位導演叫我去幫她,她實在找不到比我更合適的人了,我得去幫她。
從小被表揚的孩子,長大以後,配得感高。當很多人還在費心解決冒名者綜合症、討好者綜合症時,人家早已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好意思,我在現實中沒見過。
“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本來就香,說不定溫度高壹點,更有利於香味擴散。
年紀越大,我越向往壹種“家魂”,壹家人大部分時間能心情很好地說話、做事。
在生活水平提升時,適當改善生活品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