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5 | 來源: 國際科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壓力無處不在:無論是即將到期的項目,還是突如其來的公眾演講,都可能悄然激活體內的應激反應。
然而,除了心理調適外,壹個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喝水,可能也會影響我們的壓力承受能力。
近期發表在《應用生理學雜志》上的壹項研究揭示,飲水不足不僅會讓人感到口渴,還會加劇身體的應激激素反應,進而提升罹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
這項來自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的研究聚焦於人體內最重要的應激激素——皮質醇。
研究團隊通過將健康年輕參與者分為兩組,壹組日飲水量低於1.5升,另壹組則達到或超過每日推薦水攝入量(女性約2升,男性約2.5升),觀察了他們在模擬社會壓力場景下的生理反應。
令人驚訝的是,雖然兩組在情緒焦慮和心率變化上並無明顯差異,但低水分攝入者的唾液中皮質醇水平比水分充足者高出50%以上。
為何喝水少會造成如此顯著的差異?
關鍵在於人體的水分調節系統與大腦應激中心息息相關。
當身體水分不足時,會釋放抗利尿激素幫助腎髒保留水分,維持血容量和電解質平衡。
然而,這種抗利尿激素不僅令腎髒負擔加重,還直接刺激位於下丘腦的應激中樞,促進更多皮質醇分泌。
皮質醇反應過度不僅會加重心理壓力感,還與心髒病、糖尿病乃至抑郁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密切聯系。
研究還指出,低飲水量者的尿液顏色更深,是身體脫水的明顯信號,而他們自身卻未必感到更加口渴,提醒我們不要僅憑口渴感判斷是否該喝水。
健康的生活建議也呼之欲出:隨身備水,尤其是在面對高壓任務時,能夠幫助穩住身心狀態,或許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更為重要。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不僅為理解人體壓力機制增加了新視角,也推進了預防慢性病的新思路。
保持身體水分充足,看似簡單,卻能有效降低皮質醇的劇烈波動,從根源上保護我們的心腦健康。
下面是壹些實用的飲水小建議:
1.女性每日飲水量建議約2升,男性約2.5升。
2.通過觀察尿液顏色判斷是否飲水充足——淡黃色是健康標志。
3. 在面對重要任務或心理緊張時,記得隨身攜帶水瓶,養成及時補水的好習慣。
總而言之,養成喝水的好習慣,總會是利大於弊。-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