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8 | 來源: 人民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古成評論文章:根據財政部的數據,到2025年9月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已經飆到536995億元,比去年同期漲了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析,如果把隱性債務計入,中國整體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可能高達96.3%。
中共改開幾拾年,地方政府為了刷GDP,官員為了拿政績,瘋狂借錢搞基建、拉投資,隨著資產的泡沫化,債務像滾雪球壹樣越積越高。這其中暴露了財政收支嚴重失衡,還牽扯到中央和地方財政與事權博弈,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已經積重難返,在經濟下行的當下,為整個經濟系統埋下了壹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雷。
中央政府為了維穩的政治考量,推出了壹系列兜底化債措施,可是受制於經濟基本面的慘淡,效果甚微。
2025年前10個月,地方債券發行規糢達到了約9.1萬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約4.7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再融資債券發行4.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58%。再融資債券其實是用來“借新還舊”的,和及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地方債瘋狂生長,讓黨媽急眼了,到底還有普沒譜,這無底洞還需要填多少銀子進去?!
中央地方互不信任,財政部設立債務管理司
2025年11月3日,中共官宣財政部正式掛牌成立了債務管理司,下設了六個處室,綜合處、中央債務處、地方債務壹處、地方債務贰處、發行兌付處、監測管理處。從制定債務管理政策、編制限額計劃,到監督債券發行和兌付、風險預警,再到應急處置,全都大權攬在手。它把之前散在預算司、國庫司多部門的債務管理職能給整合起來,實現國債、地方債和外債的“叁債統管”。
過去,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叁權分裂”:財政部管地方債發行,發改委管企業債審批,銀保監會管銀行信貸,這種條塊分割、九龍治水的管理糢式很容易滋生債務風險。債務管理司實施全權監管,從債券發行審批到資金使用追蹤,從債務風險評估到違約處置預案,形成壹套權力無死角集中機制。
陸媒報道,債務管理司將重點監控地方政府通過城投平台、PPP項目等渠道形成的隱性債務。中共1994年分稅制後,地方與中央財政分開,但總體上是地方錢少事多,中央錢多事少,為此,中共允許地方賣土地賺錢,地方政府為了加杠杆就成立城投公司,土地財政和GDP上去了,但由此而背負上了沉重的隱形債務。如今經濟加速下行,房地產下滑,隱形債務危機爆發,中共黨媽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債務管理司的設立反映了中央被地方債務拖累的無奈,地方財政不僅依賴中央的轉移支付,形成了“伸手要錢”的習慣,而且很可能存在向財政部虛報債務的現象,中央就算底子再厚,也經不起這麼長期無底線消耗。
中共在2024年11月8日的拾肆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拾贰次會議上,公布了12萬億的化債新方案,根據方案,在2028年之前,地方政府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可由14.3萬億元下降至2.3萬億元。但中共非常清楚,地方政府的真實隱性債務規糢,遠高於14.3萬億。
中共在2024年11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5年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2025年中央財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可能提高至4.0%,新增財政赤字5.2萬億元、地方專項債與特別國債之和接近13萬億元,預計大致相當於2025年GDP的9-10%。這樣力度的廣義赤字規糢是歷年來罕見的。
從制度的角度來看,債務管理司的設立是為了通過統壹的政策框架來防控地方債務風險,意味著中央和地方在債務治理上的博弈公開化。地方上當然是想多舉債,中央來擦屁股和多支付轉移,黨媽決定從今以後不能“糊塗地愛”,誰會哭就多給誰奶,那不行,得看你借多少錢,債有多大窟窿,窟窿大了,就得自己想辦法填坑。這不,看懂了上意,有的省餿主意就來了,那羊毛薅的叫壹個專業,叫壹個不要臉和缺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