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4 | 来源: 正解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上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冯·诺依曼、费米等享誉全球的科学家选择离开战火纷飞的欧洲,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
这些科学家的迁徙并非偶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包容其研究自由、提供学术庇护的环境。
也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到来,让美国开启了科技大爆发的时代。
爱因斯坦的选择代表了顶尖人才流动的一个典型模式:
总是流向最有利于创新价值实现的环境。
类似的故事,正在中国新的城市格局中重演。
最近,正解局注意到了一个现象:一批来自顶尖高校的研究团队和教授纷纷落户在江苏的一个地级市——无锡。
包括但不限于:清华无锡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
这些国内顶尖科研力量为什么会不约而同选择无锡,在高校资源争夺白热化的今天,一个地级市凭什么赢得如此多的青睐?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设备
01 打通“第一公里”
一直以来,中国的很多高校教授都面临一个瓶颈:
自己手握技术,却难以下海创业。
这是因为对很多知识分子来说,创业做生意本身就有一些羞耻感,怕赚到钱了,让同行不快活。
另一头,学校也有考核压力,贸然创业,在产业化经验缺失的情况下,很可能会两头挨打。
可话又说回来,教授创业成功的诱惑,又是十分具有吸引力。
比如陕西首富——西北大学的副校长范代娣,她靠着自己的在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上的科研成果,组建了自己的企业巨子生物,并以457亿元的家庭财富登顶财富榜。
与爱因斯坦时代不同,当代教授们面临的核心困境不再是国家安全,而是如何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其实很多地方也都有“产学研合作”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但实践中会存在瑕疵:
虽资金雄厚,但行政化管理色彩浓厚,考核机制僵化,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快速迭代需求,也难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原始创新动力。
而无锡探索出的“科学家团队控股、地方国资参股”模式,就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