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6 | 来源: 大何日拱一卒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
昨天看到一个让人有点意外的数据,2024年57.9%医生降薪。
这个数字出自一份覆盖了近三万名医务人员的调研报告。
据市场研究机构华医网发布《医疗人才2024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的报告显示,57.9%的医生在2024年经历了降薪。
这个比例,比去年的37%又高出了整整20个百分点,说明降薪的潮水不仅在蔓延,而且势头更猛了。
以至于,一些医生不得不去跑滴滴,送外卖来补贴家用。
说实话,这挺反直觉的。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医生手握“保命手艺”,技术门槛高、需求刚性强,本该是经济波动周期里的“铁饭碗”。
毕竟,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谁能跟健康讨价还价呢?
更何况,我们正踏在一个浩浩荡荡的老龄化浪潮之上。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突破3亿,而老年人的人均医疗开销是普通人的3到4倍。
从住院人次来看,去年也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万。
一边是看似无限增长的医疗需求,另一边却是医生收入的普遍下滑。
这个矛盾的背后,一定有什么更深层的东西正在发生。
另一组宏观数据更能说当下各地医院的处境。
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有超过1200家民营医院关门大吉,平均每天倒闭近7家。
民营医院的关停率已从2023年的7.2%上升至2024年的19.6%。
公立医院的日子同样不好过,虽然它们轻易不会“倒闭”,但为了缓解经营压力,各地公立医院合并重组的消息此起彼伏。
2025年以来,四川、浙江、安徽、河南、内蒙古、吉林、广东等多地已发生近十起公立医院合并事件。
曾几何时,许多年不愁“客源”的医院,如今竟然开始批量倒闭了?
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拼凑答案。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文章中很多医生提到的:病人真的变少了。
这听起来和前面提到的“住院人次增加”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冲突。
宏观数据增长的背后,是结构性的变化。
一方面,出生率下降,产科、儿科这些曾经的热门科室,如今门可罗雀,相关的产业链都在萎缩。-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