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3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極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中國等國在太空競爭加劇。 隨著川普政府開發“金穹”飛彈防御系統、中國的極地衛星和航運布局,以及各國因應飛彈預警、數據傳輸安全和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提升,北極正成為全球衛星通訊的新前線,各國及企業正加速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歐等高緯度地區,興建地面站和天線,以掌握繞行北極的極地軌道衛星。
彭博新聞報道,衛星營運商的目光正往北移,而且是非常北。 隨著美國、中國和其他國家競逐太空,在北極附近繞行的衛星需要更快速、更頻繁的通訊鏈接,這讓北極地面站成為炙手可熱的資源。
這也讓阿拉斯加的迪德霍斯(Deadhorse)成為太空競賽中的意外據點。 這座位於北坡苔原、距離安克拉治約850英裡車程的小型社區,是普魯多灣(Prudhoe Bay)油田的門戶。
當地幾乎所有的基礎建設都為了化石燃料開采而存在:沒有醫院、銀行或學校,但有為工人建造的組合屋宿舍,以及販售驅熊噴霧的雜貨店。
迪德霍斯也具備衛星所需的基礎設施,包括可傳輸數據的光纖纜線。 在迪德霍斯營運8座天線的“RBC Signals LLC”創辦人裡奇斯(Christopher Richins)說:“你只能在有光纖的地方架設衛星天線,否則資料雖然下來了,但沒有地方可去。”
北極各地對地面站的需求正不斷上升。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拜爾斯(Michael Byers)研究太空與北極主權,他表示:“我們會看到更多地面站,現有地面站也會增加更多天線、更多光纖來強化備援。”
氣候變遷正讓北極更易通航
同時,氣候變遷正進壹步讓北極地區更容易通航,也提升了它的戰略重要性。 1家中國航運公司正計劃在夏季開辟穿越北冰洋、通往歐洲的定期航線,作為“極地絲路”的壹部分。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爾(Jonathan McDowell)指出,北京也大幅增加了它的極地衛星數量。
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金穹”(Golden Dome)太空防御系統預計會包括聚焦北極地區的衛星,美國也已開始在北方提供價值不菲的國防合約。
諾格(Northrop Grumman)公司在2024年宣布,已為美國太空軍啟動北極酬載系統,並獲得1項價值超過41億美元的合約,要在2031年前打造兩枚極地軌道衛星。 波音(Boeing)公司在7月贏得1份28億美元的太空軍合約,負責兩枚衛星,並包括另外兩枚的選項,這是太空系統司令部所稱、總值120億美元、涵蓋“增強北極能力”的計劃之壹。
曾任加拿大軍隊北極地區指揮官的退役上校勒布朗(Pierre Leblanc)指出,如果中國或俄羅斯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它們全都會飛越北極。 因此,在北極區域架設大量傳感器、並具備實時上傳信息的能力,極為重要。
伊努維克衛星站設施。 (取自加拿大自然資源部)
海底電纜的脆弱性
觀測極地軌道的理想地點之壹,是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這裡是距離北極最近、人口規模較大的聚落之壹,並透過海底電纜連接北約成員“挪威”本土。 群島上設有全球最大的極地衛星地面站Svalsat。
然而,1份1920年承認奧斯陸對斯瓦爾巴主權的條約禁止這座群島用於“軍事用途”。 Svalsat主管科克維克(Ole Kokvik)坦言,這意味著“資料不能下載用於軍事用途”。
海底電纜的脆弱性是另1項挑戰。 斯瓦爾巴與本土上的挪威航天局(Space Norway)的連結在2022年曾發生電力中斷,而疑似破壞者也曾在波羅的海破壞海底數據電纜。
這些限制推動業界尋找替代方案。 北極太空技術公司(Arctic Space Technologies AB)商務開發長謝德(Fredrik Schäder)指出:“在偏遠島嶼總是有風險,尤其當有潛艇和船只在附近做它們的事情時。”-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