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7 | 來源: 自由財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上任後,沒多久就推出“壹帶壹路”,此項計劃被北京政府包裝成為21世紀最雄心勃勃的壹項全球發展倡議,其於中國官方敘事中,對比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基礎設施體系,且以遠低於西方國家的成本和工期,瞄准了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區域,來推動公路、鐵路、港口與能源等大型工程。
中共官方數據顯示,在2025年的前7個月,中國企業於“壹帶壹路”共建國家的非金融類中,直接投資達到了1607.9億元人民幣,年增24.7%。截至2025年11月為止,總共有47家央企參與了“壹帶壹路”建設,累計參與、參股、投資或者與沿線國家企業合作,總計項目超過了3116個。
在合作領域上有3大類,其中包括基礎建設,包含鐵路、公路和港口等,以及能源項目,在20多個國家進行60多個油氣管道項目與電站。此外還有產業基建,包括了建設130套的跨境系統、數據中心、5G基地台,以及中白工業園區和贊中經貿合作區等。
然而,在10年之後,中國此項廣大宏願計劃卻遭爆出“全世界欠薪”。依據不完全統計顯示,中國國、央企業於壹帶壹路沿線所承攬的項目多達了數千件,其工地分布跨越5大洲,可是在全球至少已經有14個國家,包括白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幾內亞、柬埔寨和坦桑尼亞等地的工人遭拖欠薪資達數月,甚至半年之久。
而被點名的這些國、央企,其不只是中國對外基建主力,甚至是北京外交敘事中的“國家隊”,包括了中石化、中鐵、中建、中石油、中國水電、中冶、中電建、中土和山西建投等,可說無壹幸免。
有專家表示,與美國的全球基建與投資伙伴關系(PGII)或者歐盟的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相比較,中國大陸的競爭力核心即是“成本低、速度快和融資寬松”。但這些優勢是建立於壓縮勞工成本、寬松監管及層層分包(Subcontracting chain),而這些特質讓中國於“工程進度”方面,優先於“工程治理”。
現今欠薪事件廣泛浮現出,不只侵蝕中國於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同時也轉變為國際競逐的輿論戰和信任戰。而這問題恐將會直接傷害“中國模式”是否還可信的根基。
伍大洲災情頻傳 “壹帶壹路”裂痕已全面浮現
據悉,“壹帶壹路”倡議是在2013年正式啟動,其具體時間是在當年9月與10月,習近平於哈薩克和印尼訪問時,第壹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並於11月確立為中國的國家戰略。
可是進行還不到2年,白俄羅斯就已經爆發出中企積欠薪水事件。據報道指出,2015年7月,有百名的中國工人在多布魯什紙廠展開工程,因為被拖欠薪水已長達數月之久,引發這些中國工人集體徒步游行了10多公裡,來向中國大使館陳情,因而震驚當地政府。
之後,在非洲方面也爆出欠薪。中國為了提高對鐵礦石談判的籌碼,而深度參與西芒杜鐵礦項目,該工程涵蓋礦山、鐵路和港口等系統,總投資超過了232億美元,其被北京視為壹個非洲合作樣板的重大項目。由於中企拖欠薪資與加班費,不僅影響了中國工人,也激怒當地工人,並導致兩方工人壹起抗議。
在亞洲地區方面,2019年柬埔寨西港的中國建築工人,發生拉橫布條,以抗議欠薪。2024年,中國央企的中建伍局於非洲幾內亞的建築工地,被當地工人罷工抗議,甚至遭工人用槍指頭,最後才將欠薪返還。
此外,老撾農民工因為不滿參與中老鐵路的建設,但卻遭中企欠薪,而占領了中國領事館。在2024年初,中國水電柒局於雅萬高鐵項目也因為欠工程款,而爆發印尼工人討薪事件。
在中東地區,今年中石化伍公司的沙特阿拉伯馬贊條天然氣處理項目,發生數百名工人集體罷工,他們要求中企發放拖欠的工資。有工人透露,他們已經長達7個月沒有領到工資,導致許多人不得不依靠網絡貸款來維持生活。
分析認為,由於“壹帶壹路”於海外移植了中國的“層層分包”、“成本壓低”及“責任分散”模式,可是當出海遇到了外部風險,其中包括政局、付款延宕及資金鏈壓力等情況之時,項目最末端的工人就遭犧牲,以致欠薪自然爆發。
多名學者觀察,在海外大型基建或者承包工程中,特別是中國央企承包國外項目之時,實務上經常見到了“主承包/子公司/當地合資公司或者當地公司”架構,而真正到工人手上的雇主,已經是“多層分包”,這讓投資風險和成本壹路往下傳遞至末端,這亦是薪水拖欠及權益難以追償的原因。當發生資金鏈吃緊或者款項延宕時,最下層的分包商往往會先將工人薪水積欠,而上層的央企則以“正在結算”和“正在審核”等理由來推責。-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