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2-09-23 | 來源: 新世紀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核心提示:我們根據從2012年2月以來外媒的追蹤報道拼出關於薄熙來和王立軍事件的經過,並與新華社刊發的庭審記錄對比,在G+上發出後被頂上“熱門”。
王立軍案和谷開來案的庭審記錄由新華社統壹發稿,國內媒體只能轉載,我們是無法看到和新華社版本不同的其他國內版了。不過還好,還有外媒。
從王立軍夜奔美領館開始,這條消息就成為國內外的爆炸新聞,不少外媒立刻開始追蹤,後來事情又牽扯出跨國謀殺,除了美國媒體之外,英國媒體也當仁不讓地加入進來。此外,還有壹直非常關注中國的日本媒體。這樣,我們就有機會從這些外媒報道中拼出壹幅更大的圖片來(下稱“外媒版”),而這些報道與新華版有不少吻合之處,這應該算是重要的“交叉印證”了吧。除了可以印證的部分,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新華版沒有說什麼。
當然,“外媒版”並非就是真相,到底有多少接近真相也不好說。在外媒逐漸曝光細節的時候,大多數讀者都覺得太過傳奇,不敢相信,更不要說外媒報道之間互相還有矛盾之處(比如“耳光說”與“沉思說”就完全矛盾)。再就是“喂料”,也就是外媒上的報道是由內部人士有意泄露的,用這種扭曲的版本去對比新華版這種也是被扭曲的版本有沒有意義?
我覺得有意義。我基本同意外媒版也是壹個被扭曲了的版本,但是不管某家外媒是不是充當了黨內某派的傳聲筒(請對比“博訊”的消息),我認為外媒在以下幾點上的表現還是值得被認真對待:①雖然很多消息來源都沒有具體名字,但是外媒盡量描述了消息的獲得渠道,比如“接近中共高層的已退休人士”、或者“根據參加了某個級別以上的消息通報的人士的說法”、或者 “中共宣傳機構中的人脈廣泛的某位編輯透露說”,這樣,至少我們能判斷出信息大致的流傳路徑。想利用這個“驚天大案”的不止壹派,他們即使“奉旨爆料”,也是各懷目的,只要有了消息的大致流傳路徑,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他們是否是同壹個來源,也就是說,是否可以“交叉印證”;②外媒可以采訪到美方或者英方的相關人員,比如美國務院的高層人士,比如海伍德的母親,他們的立場與中方的差異讓他們更不容易被操控;③外媒之間的相互競爭促使他們更加嚴格地要求事實檢查。例如薄瓜瓜所開的“紅色法拉利”後來被證明不是紅色,也不是法拉利,這就是被競爭逼出來的“更正”。
說明贰:我參考了《財經》和獨立記者姜維平的爆料,這兩方是我用來拼湊薄案不能缺少的中文資訊來源。在經濟的部分,我查看了幾乎所有《財經》上發表的和大連實德相關的報道;在薄熙來早期政途的描述上,我查看了幾乎所有的姜維平在海外所寫的對於薄熙來的報道,剔除了比較明顯的偏向性的內容(例如偏向於同情聞世震),考慮到姜維平曾因報道薄熙來而入獄,他本人具有傾向性,我選擇的是可以前後印證的內容,比如顧金池和薄熙來的關系。
好了,前言終於說完。下面是正文。以下是我根據從2012年2月份以來多家外媒對薄王案的追蹤報道之後還原的更大的“拼圖”,跟蹤過程在“譯者博客”上的“谷王審判”專題中可以看到。
薄熙來的幾名最核心的內部小圈子都是從1990 年代初期在大連時逐步建立起來的,其中有徐明、海伍德、多維爾等,王立軍則是相對後期結識,當時薄熙來已經不任大連市長,而是遼寧省省長。薄熙來和谷開來之間感情最好的時候應該是從84年貫穿整個90年代,中間薄瓜瓜降生,薄瓜瓜是維系他們感情的重要紐帶。
在主政大連期間,薄熙來的個性和執政風格就已經初露端倪,利用強大的行政力量招商引資,大力改變市容市貌,以政府之力推動大項目拉動經濟發展,這其實也就是後來的 “重慶模式”的經濟方略。同時,他的控制欲也有所表現,BBC的國際事務編輯 John Simpson 講述過壹個細節:他曾經為還是大連市長的薄熙來制作紀錄片,那時他的辦公室就有按鈕可以控制全市大喇叭裡的音樂和噴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