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4-12-12 | 來源: 榮寶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吳宇森執導、雲集了全亞洲頂級明星陣容出演的電影 《太平輪(上)》自12月2日上映至今,票房及口碑均不理想,首周票房僅1.14億(人民幣,1人民幣約合0.16美元)。最大的槽點在於,觀眾們抱著看“中國版《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期待值而來,看到的卻是壹場節奏拖沓的“上船前傳”。其實,“太平輪船難”對於大陸民眾來說實在有些陌生,以此為題材,大陸觀眾委實無法產生共鳴。
《太平輪》劇照
而吳宇森的這部電影作品,劇本正是台灣著名編劇王蕙玲(代表作《色戒》、《臥虎藏龍》、《飲食男女》等)根據台灣著名作家張典婉的作品《太平輪1949》改編而成。事實上,在台灣地區,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紀錄片也是層出不窮。現在,問題來了,台灣人為何有如此重的“太平輪情節”呢?
數讀太平輪:它是艘什麼樣的船?它為什麼會沉沒?
太平輪原是太平船塢公司的壹艘客貨輪,它為壹戰時期美國制的平底船,專走內陸河,長80米,吃水7米,排水量2,500公噸,屬於中型噸位的輪船。贰戰期間主要用於運輸,核載噸數2,050.775噸。1948年7月14日,它被上海中聯企業有限公司以每月7,000美元的代價租賃過來,往來於上海和基隆。在太平輪運行初期,國共內戰已呈白熱化,通過太平輪往來上海與基隆的乘客主要是商人、游客、眷屬和去台灣的公務人員。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和淮海戰役失利,作為商務船的太平輪已成為壹艘名副其實的“逃難船”。為了逃離中國大陸,人們甚至不惜用金條換取艙位----據記載,1949年自上海開往台灣的船票已經漲到了15到20條金子。影片中,作為平民的章子怡,為了壹張船票拼命攢錢,正是當時那些人的真實寫照。
1949年1月27日農歷小年夜,太平輪的最後壹次航行,原本預計在下午4點出發,但後來因故延至6時啟航。起航時實際載重已達2,700多噸,大大超過了船的負載能力。據統計,當時船上總共近1,000人(有票乘客508人,船員124名,無票者約300人),另載有沉重貨物,包括600噸鋼條、東南日報印刷器材與白報紙100多噸、中央銀行重要文件1,000多箱等。由於是夜間航行,為逃避宵禁,太平輪沒開航行燈。23點45分,與壹艘載著煤礦及木材的建元輪相撞,太平輪在1分鍾後沉沒,船上共932人遇難。
太平輪余波:蔡康永、李昌鈺、星雲大師……這些名人的命運因它而改變!
《太平輪》電影的上部中,船出現得不多,顯然船難將主要集中在下部來表現。由於太平輪死難者中,有大量國民黨高官、富商以及社會名流,並且幸存者也主要在台灣生活,所以電影有可能在對岸喚起更多的集體記憶。而包括蔡康永、李昌鈺、星雲大師等我們所熟知的名人,其命運也因這壹沉船事件而永遠地改變了。對於台灣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階層來說,“太平輪情結”亦因此而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