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1-13 | 來源: 吳桐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影 | 字體: 小 中 大
近年來,在中國,由人氣偶像指導或出演,並以他們的粉絲群體為主要觀眾的“粉絲電影”大行其道。對“粉絲電影”,目前上至影視主管部門,下至專家學者,都沒有統壹的定義,雖然有爭議,但人氣旺,票房好。
馬雲和張藝謀
在當下中國電影觀眾中,顯然名人的粉絲要遠遠多於電影的粉絲,他們不需要電影中的藝術,甚至也不是在消費電影中的娛樂,而是僅僅消費電影背後的那個名人的光環。而名人的標准,又離不開“成功”,成功的標准,又離不開有錢。所以有人才說,中國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其實是首富馬雲,真的是這樣嗎?
文章稱,中國電影為當代漢語貢獻了不少新詞,剛剛過去的這壹年,當屬“互聯網電影”、“大數據電影”、“粉絲電影”最為風靡。如果說前兩個詞還屬於面目可疑的“傳說”,“粉絲電影”卻以亮閃閃的票房數字宣告了自己的真實存在。百度百科對“粉絲電影”的定義是“主打粉絲群體,迎合某偶像粉絲而拍的電影。壹般制作成本較低,只對特定人群有著非看不可的意義”。粉絲電影首先和明星的影響力相關,這似乎是通行全球的道理,中國電影在這方面的特色還在於,觀眾不光認明星演員,也認名人導演(不是“著名導演”),電影本身反倒排在最末了。很多人去電影院不是去看電影,而是去看名人的分泌物,獲得壹種想象性的接觸,滿足下自己的粉絲欲。所以,名人們紛紛跨界,當起了電影導演。
有壹個做了拾幾年電影的前輩,眼見這般怪現狀,在微博上憤而寫下這麼壹段話:“我從來沒有去對核物理、轉基因以及流行音樂指手畫腳,但現在是個人卻都可以拍電影了!”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話說得不夠嚴謹,“人”應該改為“名人”才對。電影圈熱錢湧動,像熱鍋上的螞蟻,著急找到出口,但中國的電影行業和中國的足球壹樣,照理說國家人口多,林子大了總會有不少好鳥,但硬是找不到。於是,是不是導演、會不會拍戲不重要了,只要有名氣(群眾基礎),就有人爭著給錢拍電影,而且只要拍了,結果往往不會太壞。
郭敬明導的《小時代》系列大賣後,韓寒緊隨其後拿出了《後會無期》,據說在開拍前,面對很多人“隔行如隔山”的擔憂,韓寒的投資人路金波以“韓寒就算拍成狗屎也能賺錢”來回應。作為壹個成功的文化商人,路金波對時代的洞察真是壹針見血。兩部電影的水准如何見仁見智,但前者的浮誇和後者的段子化,讓它們離好電影的普遍標准顯然差了不少。
藝術批評家栗憲庭曾撰文《重要的不是藝術》,潛台詞是“重要的是現實本身”,而如果讓中國的電影投資人寫同樣的標題,接下來要說的恐怕是“重要的是名氣”。這是壹個成功學成為顯學的時代,用時髦的“互聯網思維”來說,大眾崇拜的成功者可以變身“流量入口”,鎖定海量用戶,然後可以將用戶“壹鴨多吃”,跨界經營,壹通百通,財源滾滾。
人們無法去怪罪郭敬明、韓寒及任何壹個跨界拍電影卻沒拍好的名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包括用電影來表達。即使拍得再差,也不應反對他們行使這種權利,真正的問題是整個電影生態的畸形。如果名人們的差電影賣座的同時,那些真正的好導演拍的好電影也能賣座,那不失為壹種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但現實卻是“紅顏命薄”。擒獲柏林金熊獎的《白日焰火》(刁亦男導演)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獲得1.1億的票房,剛剛回本。如果說這尚能給投資人帶來壹絲投資好電影的信心的話,同樣在柏林獲獎,且在金馬獎(被公認為華語電影最有公信力的獎項)上獲得六項大獎的《推拿》僅800萬票房的慘淡,又將這種脆弱的信心擊碎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