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1-17 | 来源: business_angel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德国 | 字体: 小 中 大
前些日子突然收到微信群里有人发给我一个短信,她写道: “在德国生活将近7年,一直都能听到周围中国人对德国人的评价是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 相对中国人就有人情味,很顾及身边人的感受且照顾他们。你作为一个在德国长大的中国人怎么看?”
这个让我很意外,第一时间尽然想不起来对方是谁。既然她知道我是在德国长大的,我们曾经必定见过或她看过我写的文章。不管怎样我还是先回答了她: “那你的朋友到德国多久了?我当然不这么看了。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你首先要了解这些特点才能客观的评估“。
“说实话说我妈!一边我妈, 一边我德国老公。这个话题我们讨论很久,她永远都能说过我。其实有时候我有这种感觉,但有时候又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说不清,我现在都很郁闷 “: 她这样回复我。
“其实很简单的。主要还要按照具体案例。我不知道她原文是怎么讲的,我肯定有办法反驳她。可能她是你妈的缘故,很多事情不好讲吧“? 我回复她。
„那就总体而言,你怎么认为呢“?
„总体而言不好说。没有具体的案列吗?要不这样,你帮我列出一个单子,把你妈妈的言辞记录下来,我看看是不是可以写一篇反驳她的文章。 你意下如何?“
„你太可爱了。 (微笑) 那我要好好组织下。写些什么呢?因为太多事情发生了在我妈到德国期间“.
„你先别这么说,你又不知道我反驳时是否会用很讽刺的字眼“.
„他很不开心在这里发生的一切,让我很郁闷“.
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起因。
我主动的,爽快的答应她之后马上就后悔了。我,一个既没老婆,又没女朋友的中年男士突然间成了别人家庭文化冲突的辅导员了。我凭什么呀?我有发言权吗?瞬间我也为这个问题纠结了一阵子。
如果从婚姻的角度去看,那我肯定不行。假如从中国人如何和德国人和睦相处的角度去写,我想我还是可以试一试的。毕竟我也有过„身经百战“。我到德国的前十年,除了和自己家人以外几乎百分之百每天和德国人打交道,比如老师,同学,朋友(的朋友或家人),排球队队友,教练,邻居等。数不甚数。在接下来的的五年,尤其是高中毕业后到柏林的时候才第一次接触其他中国人。如果把我接触过的中国人和德国人对比,过去是0%,来到柏林后提高到了25%。再后来由于工作的缘故,比如给国内的公务团做导游和翻译,接触了更多的中国人。这个比例也一下子提高到了70%。不是因为我不和德国人交往了,而是交往的都是曾经认识的。只不过现在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特意去认识更多的德国人罢了。
我在德国某小城市生活了10年之后到了柏林。在此经历了我第一次所谓的文化冲击。我对它印象非常深刻。那时我在一家中国人开的鞋店做临时工。我有几个中国女同事。每次下班的时候某一位女同事的男朋友都会来接她。他外表严肃,脸上很少有笑容。这是我对我同事男朋友的第一印象。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本德文版的„经济周刊“ (Wirtschaftswoche),突然间对他有一种莫民奇妙的好感,觉得我们是同道中人,因为我也喜欢看他手里拿着的那本杂志。然后我们就马上聊了起来,而且很投合。下班后他突然问我今晚有没有时间,要不要去他们家一起吃饭。我当时很兴奋,马上回答: „有时间“.
事后多年,有一次我们在他们家一起喝酒。他笑着对我说道:„你还记不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问你有没有时间去我们家一次吃饭吗?其实这只是中国人的客套话而已,当时并没有真的想邀请你去我们家吃饭,想不到你这个可爱的傻子尽然当真了,还答应的那么利索。幸好我家总是预备很多吃的东西,要不然可就尴尬了“. 我听了后既惊讶又纳闷。„啊,原来是这样阿?如果你原本不想,为什么还要请我呢?“ 我问他。„这就是中国人的礼仪。很复杂。你不懂的“: 他这样回复了我。就因为我多年前的那句„ 有时间“,让我们现在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