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2-15 | 來源: 鳳凰評論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了解低收入者的真實情況,便於政府精准實施扶持政策,這對低收入者是有好處的。通過公民納稅識別號搞清楚個人的收入狀況,而最終增加稅負,只會發生在少數高收入者身上。
日前,國務院法制辦將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及其說明公布,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對現行的稅收征管法進行了修改,其中,最重要的壹點是,今後每個公民可能會擁有壹個類似身份證號、與其相伴終身的納稅識別號,個人的收入、消費、參保、交稅情況,都將納入到稅務部門的直接監管之中。
對此,有的人開始質疑:是不是又要增加公民的稅收負擔?難道稅負還不夠重嗎?對哪壹部分人群的影響最大?其實,這項工作的財政意義、經濟意義、社會意義都很重大。
首先,建立這樣的壹種制度,無非是了解市場經濟環境下,公眾收支、稅負、保障情況,是壹項市場經濟的基礎工程。
與前些時候的財產登記制度的討論壹樣,意義是多元的。試想壹下:壹個正在走向市場經濟的國家,對公民的收入、消費、保障、交稅等情況都不了解,或者說是只有分散在各部門零星的資料,如何診斷經濟形勢?如何制定切合國情的宏觀政策?
其次,把個人稅收制度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之上。
對個人收入的征稅制度,目前主要以稅務部門可以掌握的工資、獎金、津貼、稿費等為依據,這些可以稱之為透明的、基本性的收入,這壹部分收入主要是維持壹個家庭基本的生活開支,因此對中低收入者是低稅負或者免稅的,目前最低生活費用扣除是3500元。這些收入之外的非工資性收入,應該說是富余性改善性的收入,也是難以定性的收入。這種收入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能力與地位,比如說參與鑒定收入、講座收入、課題收入等等,壹般的公眾是沒有的。如果能夠通過登記,納入稅收基礎,將會有極強的稅負能力,這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馬無夜草不肥”。也是個人所得稅實現以綜合收入為主改革的方向。
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收支登記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現金支付,絕大多數的報酬通過銀行卡轉賬,是否納稅壹目了然。因此,
通過公民納稅識別號搞清楚個人的收入狀況,而最終增加稅負,只會發生在少數高收入者身上。
第叁,建立公平分配制度。
由於社會與個人的原因,分配差距越來越大。中國雖然有城鄉居民收支的抽樣調查制度,但是,壹般來說,高收入者是不會參與的。那麼,通過納稅識別號就可以逐步建立城鄉居民的收支登記制度。當然,其難度壹點不亞於財產登記制度。盡管難,但還是要去做,因為這是國家建立分配調節制度的基礎。
市場經濟的缺陷之壹就是分配不公,政府就是要去彌補市場的這種缺陷。了解低收入者的真實情況,便於政府精准實施扶持政策,這對低收入者是有好處的。
第肆,形成個人收支大數據平台。
建立公民納稅識別號,就是建立起收支大數據庫。財產登記制度是國土、林業、農業、住建等幾個部門數據資源的整合,並專門成立了不動產登記局負責這項工作。公民納稅識別號也是如此,涉及的部門有財政、稅務、社保、商務、銀行等部門,有所涉及的淘寶、京東等網絡企業都要參與。
為了收集處理海量的統計數據,國家統計局已經與阿裡、壹號店等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分散的單壹的數據沒有意義,但是,如果是可以說明發展趨勢的大數據,則是壹種巨量資產。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