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7-03 | 来源: 共识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北京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城市, 他们各有特色,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幸运。北京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文化多元的活力,上海有面向世界开放的洋气却形成了排斥屌丝封闭的“高大上”气息。这让北京的创造力超越了上海,因为创新从来都是从草根处成长起来的。
北京故宫一角
北京、上海各有怎样的文化,我们看看共识网整理的许纪霖先生在“双城记:比较视野中的北京上海城市史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原文如下。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想把北京作为一个参照来看上海。我特别欣赏这次会议的主题叫双城记。在世界上凡是幅员比较辽阔或者文化比较丰富的国家,它通常都有两个中心,美国有纽约和洛杉矶,俄国有莫斯科和彼得堡,德国有柏林和法兰克福,英国有伦敦和爱丁堡,澳大利亚有悉尼和墨尔本,日本有东京和京都,中国则是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也代表了中国的南北方文化,互为他者。
政治中心和社会中心
民国初年的文化人姚公鹤在《上海闲话》里面说,上海和北京,一个是社会中心点,一个是政治中心点。这两个城市作为一个互为他者的比较,早在民国就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到1930年还有一场非常热闹的京派海派大论战。
北京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其发达的不是地方政治,而是帝国政治或国家政治。因为在天子脚下,地方即国家,国家也是地方,笼罩在国家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的。晚清以后的北京也形成了地方社会,那么这些地方社会是由士绅和商人所组成的,但是在近代的北京,并没有像近代上海那样的强大的地方自治势力。北京当时也有地方精英,在1920年代,北京有一位被称为商家泰斗的孙学士,他连任了三届北京商会主席,是京城当年地方精英的领袖,但是他在全国并没有知名度。
上海就不一样, 从晚清开始,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城市,其政治权力一直是处于一个叫多元化的状态,无论英美、法国,日本,还是清廷、北洋,都不能独家控制这个东方第一大都会。在中国凡是有权力处于多元,权力的竞争空隙之中,,反而会给地方社会一种崛起的空间。上海的地方自治一开始就是在这种夹缝当中生长起来的。
吊诡的是,清末开始的地方自治,是与国家权力的扩张同时发生的。一方面国家权力以地方自治的名义向地方渗透,另一方面地方名流借助地方自治试图获得相对于国家的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主性。因为贸易、经济、金融的中心都集中在上海,上海的地方自治背后是有一个有一个相对强大的资产阶级在支撑着它。这股力量它的欲望和力量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来自上面的权利可以赋予你,也可以随时收回---上海的地方自治来自于从城市本身生长出来的经济力和文化力,于是就具有持久的冲击力和爆发力。近代上海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心和文化的中心,绝不是偶然的。
这个城市的资产阶级也好,文化精英也好,对他们来说,上海就是他们存在存在的家,他们主宰城市的地方事务,也借助城市的实力,多次挑战中央。于是上海就成为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1900年,当慈禧太后对八国联军宣战,竟然以上海为中心,出现了“东南互保”,国家在对外宣战,但地方却与“敌国”议和,好像置身于另外一个国。辛亥革命发生,南北对峙,又是在上海进行南北和谈,最后,正如马勇教授授所说:“民国不是打出来的,是谈出来的。”这个谈出来的地方,就是上海。
再看五四。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在北京,当时北洋政府很强硬,学生上街一个抓一个。到了6月3号,上海资产阶级和文化精英联手发动罢工罢课罢市,这一下震撼了世界舆论,北京政府最后只能屈服,释放学生,让三名“卖国”官员不敢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发生在北京,但是结束于上海,由北京的学生发动,最后由上海的市民阶级跟进,取得胜利。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也是这样,最早也是在北京由学生发起,席卷全国以后,上海各界跟进,成立了各种救国会,把一个原来是单纯的学生运动扩大为全民的运动。-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