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09-30 | 来源: 时代周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香港 | 字体: 小 中 大
“超人”李嘉诚,“四叔”李兆基,“鲨胆彤”郑裕彤和“洋杂大王”郭得胜,从每一个别具特色的外号中,可以看出在香港人的心目中,四大家族分别有着各自的商业风格和社会地位。
上述四大财富家族控制着香港的相当一部分经济根基,曾有人笑言,每一个香港人从早上睁开眼那一刻就在为四大家族挣钱,水费、气费、电费、物业费、交通费、购物费、餐费、电讯费、教育费等统统都得交钱给他们。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四大家族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商业伙伴。综观港资活跃的各个节点,四大家族往往同进同退,目标趋同。但现在,作为首富的李嘉诚家族却似乎面临与三大家族分道扬镳的境地。
近年来,李嘉诚加大了内地物业资产的抛售力度,但事实上其余三大家族并未紧跟,在内地市场,三大家族早已开始将资本的触角延伸至其他领域,包括基建、生物制药、公共服务以及能源等。在他们的商业帝国中,地产业务只不过是其中一根支柱,内地市场上已有更多的项目打上了香港资本的烙印。
李嘉诚迁册
根据胡润发布的2015年全球华人富豪榜,87岁的李嘉诚以2000亿元财富位列全球华人富豪第二位,与李嘉诚同龄的李兆基以1600亿元位居第四,94岁的郑裕彤以1000亿元身家位列第八,郭得胜家族的邝肖卿也有86岁,目前以640亿元成为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女首富。
李嘉诚膝下有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目前分别担任长江实业副主席和电讯盈科主席,前者在近年因大规模买进欧洲资产频繁见诸报端,是李氏家族资本运作的幕后操作者;后者则在通讯业务上搞得风生水起。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李氏家族收购的全部资产均在欧洲,而被抛售的资产均在内地和香港。在5年时间内,李嘉诚家族在欧洲购入资产15件,耗费资金共5054亿港元;而被抛售的香港和内地资产分别为9件和13件,总额分别为786亿港元和731亿港元。
相比之下,香港其余三大家族却未见任何动静。以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为例,据其2014-2015年度业绩报告,截至今年6月底,新鸿基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依然呈增长趋势,其中超过六成为高级住宅或服务式公寓,其余则是优质写字楼、商场和酒店,加码内地市场的势头明显。
而李兆基家族的内地业务表现异常突出。截至6月30日,恒基兆业的内地物业发展销售收入为28.04亿港元,同比暴增190%。
唯独郑裕彤家族表现一般,新世纪集团在内地的物业旗舰新世纪中国业绩下滑较为明显,2015财年核心盈利按年跌41%至26亿元,主要是由于其营收下跌20%至175亿元,加上项目组合转变导致物业销售毛利率下跌至41.6%。不过在近年年报中,新世纪集团并未出现大规模抛售物业的迹象,新世纪中国执行董事颜文英则表示未来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拿地。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李嘉诚的做法应该理解为企业个体行为,不能等同于对国内市场不看好,这恰是让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商业地产市场成熟的关键。他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李嘉诚家族之所以和其他港资企业有区别,在于其内部的改革力度较大,而且多元化业务的范围也比较广。
改革开放初期港资逆势而上
如果将时针拨回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李嘉诚为首的四大家族正式开始涉足内地业务。彼时正值外资企业大举撤资,李嘉诚却反而逆向进军内地市场,一举成为香港在中国内地的最大投资者。-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