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5-11-23 | 來源: 希文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ISIS | 字體: 小 中 大
樊京輝的死訊令中國社會震驚,在習近平事後發表的“訃告”中強烈譴責ISIS的殘忍行為,外界就此不乏有中國准備出兵之說。本月13號巴黎慘案的發生將法國空軍在兩天內就帶到了敘利亞戰場,總統奧蘭德為了籌措打擊ISIS聯盟軍也在莫斯科和華府之間來回奔波。至此,聯合國伍大常務理事國終於空前的站在了同壹立場上。由美、俄、中、歐這幾大核心參與的聯合國打擊ISIS聯盟軍似乎已經水到渠成。然而在巴黎慘案乃至樊京輝及挪威人質逝世之後的這幾天內,雖然打擊ISIS聯盟之事備受討論,但卻空有雷聲不見雨,至今仍未看到實質性的進展。其實,即使打擊ISIS聯盟形成,各懷私心的盟軍也不會有什麼好的打擊效果。在那之前,尚有叁大矛盾需要被解決。
聯合國安理會
11月21日壹致通過打擊ISIS的決議,但盟軍成形尚有待諸多問題的解決
“打擊ISIS聯盟”的核心兩國必非美、俄莫屬。然而在打擊ISIS以及敘利亞的問題上,阿薩德政府的歸屬成為了兩巨頭的最大分歧。莫斯科多次表示支持阿薩德政府,在敘利亞的合法政府邀請下方才進軍敘利亞的俄軍也是法理在握。美國方面,國防部發言人史蒂夫·沃倫稱“美國軍方可以和全球任何國家壹起飛行。但是,目前還沒有要與俄羅斯合作作戰的計劃。我們不會與俄羅斯合作,也不會與俄羅斯壹起展開行動,也不會在地面展開這樣的行動。”
俄羅斯要力保其在中東的戰略伙伴。美國出於同樣的考慮,為了維護自己的中東布局,也全然不會同意阿薩德久居高位。美俄兩國拒不妥協的態度不僅使得兩地奔波的奧蘭德焦頭爛額,也給了ISIS在夾縫中呼吸的空間。阿薩德去留的問題不解決,是打擊ISIS聯盟難成的第壹原因。
第贰原因,則在於美俄贰國對出大軍打擊ISIS的決心本就不夠。普京壹個多月前驟然對敘利亞實施大范圍空襲的舉措本就是抱著以打換談的心願。通過在戰場上火速的伸展,在令西方領導人、媒體驚慌的同時,普京也冀期於將戰場上的優勢轉換為談判桌上的收效。當時俄國空軍更多的目標還是放在了轟炸反對派上,可見在普京心中,ISIS並非頭等要任,逼退歐美,鏟除反對派以鞏固阿薩德勢力,這才是首要目標。俄羅斯客機空難之後,普京順應局勢派遣陸地部隊,並加大對ISIS的打擊力度。但是長期在敘利亞滯留對俄羅斯相對疲弱的經濟而言絕非益事。
對美國而言也是同理,大規模出動陸地軍隊以打擊ISIS絕對是奧巴馬所不願之事。這從奧蘭德在會見奧巴馬時,為了避免奧巴馬尷尬而故意避談NATO協約第伍條就能窺見壹贰。此條約定要求NATO在任何壹成員國受到外來攻擊時協力出兵抵抗,此前只在2001年9·11後為了美國而啟用過壹次。為了避免重蹈伊拉克、阿富汗美軍被長期拖累的覆轍,奧巴馬對地面部署總是壹推再推。在敘利亞的問題上,美俄雙方都希望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地緣政治目標的達成。有鑒於此,奧巴馬和普京也就都沒有打擊ISIS的絕對決心。
其叁,歐洲與中國對於出兵中東也有失熱情。卡梅倫今日被問及英國是否會出兵參與打擊ISIS的行動時搪塞敷衍,只是說在問過國會之前不敢有任何表態。以英德為首的歐盟各國壹方面受難民潮現況所困,本就自顧不暇。另壹方面,他們也心存對俄羅斯的另壹份擔憂,也即在敘利亞內戰、ISIS已經占據半壁話題的今天,更多地專注此地區則會令克裡米亞以及東烏受到遺忘,繼而令眼下對俄羅斯有利的現況成為無法改變的常態。
中國方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研究中心的李國富(音譯)主任稱,中國並不希望向美國那樣軍事介入中東,畢竟在敘利亞問題上進行任何的成本-效益分析都可能讓北京采取克制、低調態度。中國不像俄羅斯、美國那樣,對敘利亞和敘利亞政府投資非常少。所以選擇更強調國際社會進壹步合作來打擊ISIS才是北京應該做,也正在做的籌劃,而在聯合國通過打擊ISIS的共識很容易,具體提出壹份軍事計劃則難上加難。
除了法國以外,有影響力的大國怕是並沒有人將打擊ISIS視為自己的第壹要務。美俄被自身的地緣政治利益所局限,為壹政權的更替而爭得不可開交;歐洲軍事能力不足,又被難民、恐襲等問題所累,自顧不暇;中國出兵的法理、能力都已兼具,但尚需權衡出兵將為中國帶來的得失。基於此上諸多原因,基於此上原因,距離“打擊ISIS軍事聯盟”的出現,尚有待諸多矛盾的解決。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昨日所謂“敘利亞局勢將在幾周內平穩”的言論,怕是過於樂觀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