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4-27 | 來源: 張鷹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美博弈 | 字體: 小 中 大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有壹段描述,鳩摩智大師想要用少林寺武功要訣去交換天龍寺的六脈神劍棋譜。天龍寺門生見鳩摩智大師展示的不凡神功,不禁怦然心動。幸虧得到枯榮大師指點,天龍門生才明白,自己的壹陽指修為尚淺,要其他門派的武學經書又有什麼用?壹些教育專家看到美國是科研第壹強國,就希望把美國的教育秘訣照搬到中國使用,要中國教育向美國看齊。比較中美教育中有叁個常見的錯誤:1) 科研強國等同於教育強國;2)中國教育人才的方式是填鴨式教育,沒有創新能力;3)中國中學教育有問題,因為進大學前比美國學生優秀,大學壹畢業反而落後了。
科研第壹強國並不代表教育第壹強國,美國科研強大的壹個重要原因在於對人才的吸引力,而不僅僅是教育。美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移民國家,有最高的薪水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美國的學費差不多是全世界最高,而大學教授的收入也是有很大的競爭力的。美國壹些公立大學教授工資是以網站形式公開的,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學與加州大學系統[1,2]。在這兩個公立大學,隨機尋找壹些物理系助理教授的名字,工資也有8-9萬美元以上,遠高於發展中國家教授的工資。而最頂尖的教授薪金只會更高(洛杉磯的壹個菲爾茲獎得主年薪有50萬美元[2])。因為優秀的教授的存在,美國吸引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學生去讀博士,做博士後研究。2014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中,生命科學3成以上是外國人,物質科學4成以上是外國人,工程科學5成以上是外國人[3]。如果除去外國人的因素,光討論美國教育系統下的本土學生,他們的科研產出還沒有德國與英國高。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將自然指數與發達國家人口做個除法,然後考慮3成左右的貢獻由外國人貢獻(美國碩士學生壹般以課程為主,發表科研論文人數較少)[4]。所以如果分析美國教育的優勢時,必須除去移民或者外來人才的貢獻,才是比較公平的。
中國大學教育出來的學生,因為題海戰術和填鴨式教育沒有科研能力。壹些教育專家的武斷的觀點讓很多科研工作感到憤怒。直到最近,才有“好事”的外國人來研究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科研水平是否優秀[5]。作者們通過1999-2008年之間在美國讀化學博士的學生進行數據庫的調查,發現中國留學生的科研產出水平高於美國本土博士,達到了美國優秀博士水平(拿到美國自然科學研究獎學金的學生,NSF fellowship)。當然這個研究僅限於化學方向的博士生,或許可以有其他人重復進行物理學或者數學的研究。但是數學方面之前常被人抨擊的奧數金牌的人都去幹啥了的問題,已經出現了轉機。在量化雜志提到了肆個年輕有為的中國數學家[6]。袁新意與惲之瑋都是金牌得主,現在在伯克利與斯坦福任教,而張偉在哥倫比亞,Zhu Xinwen則在加州理工任教,這壹方面證明了中國教育不差,另壹方面也印證了美國對人才的吸引力。
科研工作者的培養,是需要深厚的基礎的,物理學化學的教育都是凝結了過去兩叁百年的科研成果,想要盡快掌握必須大量采取總結性教育(褒義的填鴨式教育),如果每壹個階段的成果都是用啟發性教育,重新讓學生重復過去的實驗與思索,壹輩子都學不完19世紀末的東西。科學的大發展離不開科研人員之間的信任,科研是建立在別人工作的基礎上,在懷疑與信任之間有個適當的平衡[7]。而在基礎教育階段,則只能側重在總結性教學,讓學生培養正確思路的邏輯,適當提高啟發性教育的比例。應試教育確實是擺脫不了的壹個問題,但是理科的問題都是非常靈活的,有誰如果真能死記硬背壹直得到高分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請壹些教育評論員,不要放大中國理科教育中壹些無根據的批評。
中國中學生進大學前比美國學生優秀,大學壹畢業反而落後了,所以中國中學的的教育培養有問題。因為中國初高中培養是“高均值、低方差”,平均分高,但是頂尖人才奇缺的教育,所以要改革我們的中學階段的教育[8]。這個邏輯問題是最隱晦的。中國的中學階段教育有壹定問題,但是更主要的問題在於大學教育。而大學教育問題有兩重:1)學生心態而言,進大學以後就沒有高中努力用功讀書了。2)沒有因材施教,選修課數量少,不允許拔尖人才免修普通課,或者跨學科選修課程。
美國的大學,因為學費昂貴,所以進入私立大學以後,大學生學習比高中更加努力,而大學學習恰恰是與科研比較直接接軌的,做了很重要的鋪墊工作。而中國學生有壹部分覺得高中辛苦這麼久,大學應該放松壹下,反而因小失大,在最重要的過渡階段放棄了努力學習,所以導致大學畢業以後追趕不上美國的同齡人。
中國大學教育太過統壹,基本所有學生都壹起上必修課,抹平了尖子生的優勢。中國很多的數學或者物理學尖子生,進入大學以後,選修課數量較少,與普通學生壹起受教育,高中學科競賽優秀的學生,重新上壹遍以前學過的東西,最後把優勢磨平了,卻又不能跨級上高壹級的課,還被美其名曰打牢基礎,這對尖子生算是壹個很大的不公平。相反美國大學因為允許跨年級選課,跨系選課;大壹新生,如果高中學過微積分,或者高階入門課(advanced placement),可以去上大叁大肆的課程。所以畢業時有很多本科雙學位的學生,另外肆年制本科學生同時還有拿到碩士學位的也不少。大學應該多考慮因材施教,首先防止了高考的不公平競爭,也推動了尖子生的優勢,讓他們去做科研。壹個可以考慮的辦法就是讓尖子生寒暑假的時候自學,參加上壹學期課程的補考,如果通過的話,就可以免修這門課,總算是合理利用假期時間。
中國基礎教育做得不錯,平均分比美國學生高,說明學生中學階段平均比美國學生有更多的科學素養,長遠來看是好事。不要過分強調美國的優勢,而自廢武功,不應片面降低中學階段的難度,反而造成“低均值、低方差”的兩難境地。對於拔尖學生要因材施教,要有壹些寬容,不應該把他們像普通人壹樣打磨,壹個更有競爭力的中國科研團隊,才會為中國取得更多高利潤的行業。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