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04 | 來源: 網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當中國人壹邊在反日貨游行中砸著日本車,壹邊自歎弗如時,卻沒有人問,是什麼造就了牛逼的日本制造?僅僅是靠抄襲美國那麼簡單嗎?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文 | 於方
日本的傳統就是向來不拒絕外來文化,尤其是在美國接管後的40年裡,日本到處烙上了美國文化的印記。
上世界50年代日本老字號糖果商“不贰家”,推出了標志性的饞嘴小女孩Peko醬,而它的原版美國品牌Birdseye柳橙汁廣告中的Merry,跟她長得幾乎壹模壹樣;日本食品巨頭明治公司也抄襲過M&M巧克力豆,就算是整日與山寨貨斗爭的中國人都不壹定分得清真假;日本國寶級的動畫形象hello Kitty也是個山寨版,原型是來自比利時卡通形象小貓米斯蒂,甚至倆貓的名字都是以“ti”音結尾。
來自美國的Merry和來自日本的Peko醬撞臉了。/Google
直到今天,日式居酒屋裡依然流行著來自美國的威士忌、爵士樂和鮑勃·迪倫的演唱會錄影帶,上班族身穿的工裝以及手中的漢堡,讓很多人誤以為日本像曼谷復制巴黎壹樣,淪為了上世紀60年代布魯克林笨拙的復制和衍生品。
事實真的如此嗎?日本戰後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從復制、移植起步,卻做出了比美國更好的產品。
美國人認可的才是真正好的
戰爭結束後,日本人從失敗的巨大屈辱和震驚中迅速醒來。在美國的改造下,由於對自由民主制度的向往,日本人形成了對美國近乎變態的精神崇拜。但他們沒有在小作坊裡偷偷山寨,而是光明正大地“美國化”。
1956年,日本東京叁越百貨公司的時裝秀。/ Shigeichi Nagano
1951年1月8日,松下幸之助前往美國,他不解為什麼在兩國生產的電器,原材料和出售價格所差無機,但美國工人的工資卻是日本的10倍有余,公司依然能獲利,而日本公司卻連續虧損?壹個月後,松下找到了兩個答案:企業的科技化和體制民主化。
第贰年,松下幸之助恢復了戰前與荷蘭飛利浦公司引進先進技術的合作,同時,“民主化的理念”在他們的50年代的廣告中熱播:“根據日本憲法第25條,所有人都有權維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標准。家電是理想生活的必備,將推動日本的民主化進程,買壹個,就能享受更舒適方便的生活。”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在生活中大量依賴家電,從洗衣機到電視再到洗碗機,經過松下的解讀演變成:“美國化”等同於“民主化”,又等同於“使用家電”。
有趣的是,日本憲法裡實際說的是“所有人都有維持最低健康、文明生活標准的權力”。但松下的廣告裡巧妙地把“最低”兩個字刪除了,借此傳達他們希望日本公民追求文明生活的願望,而家庭主婦們的購買行為成為了日本民主化的第壹推動力。-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