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6-30 | 来源: 加西网 | 字体: 小 中 大
加拿大的历史文化奖:“钉重如山”颁授仪式
文/桑宜川
2017年6月28日下午,大温哥华加拿大150庆祝活动组委会假温哥华力邦艺术港举办了首次“钉重如山”颁授仪式。奖品是“最后一颗道钉”,颁授给了列治文市议员区泽光先生,表彰他多年来为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所做出的无私奉献。颁授仪式活动由温哥华力邦艺术港提供场地赞助支持,加拿大PM国际公司提供酒水赞助支持,谨此鸣谢!
整个“钉重如山”颁授仪式的气氛庄严而隆重,由王佳研女士和戚文峰先生担任中英双语主持人,首先分别介绍了出席“钉重如山”颁授仪式嘉宾,提名委员会成员,庆祝活动组委会成员。然后仪式开始,全体起立,在音乐伴奏下,由三位可爱的小朋友领唱加拿大国歌。先后致辞的有Canada 150组委会代表,华裔学者桑宜川教授介绍了道钉的来龙去脉,“钉重如山”的意义、精神、和价值;提名委员会代表,《文化中国》主编张子夜教授介绍了被提名者的生平事迹,说明授予奖项的理由和原因;Canada 150组委会代表,林志明教授向区泽光议员隆重颁发“钉重如山”道钉一颗。随后,区泽光议员发表了感言,并倡议“列治文抢救华人历史工作委员会”的即日启动;列治文市议员,哈罗德(HAROLD STEVES)发言,用亲身经历,回顾了列治文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呼吁这一保护历史文化的举措尽快实施;最后发言的还有社区代表,企业家Lulu Shen女士,她发表了见证感言,赞同获授者之倡议,受到与会者的掌声回应。
本次活动是在加拿大建国150周年来临之际,庆祝活动组委会以《加拿大150——艺术与历史》为主题展开的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寻找那一位有道义担当,有使命感,有历史文化情结,在不同领域中对加拿大多元社会有重要建言,有正面影响力和奉献的社会人士,并对他/她授予一枚珍贵的“最后一颗道钉”。钉子还是那颗钉子,但意义截然不同,该钉子承载了过去的历史,提醒着世人,又赋予了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命名为“钉重如山”,以表彰当代加拿大人积极努力,勇于奉献的大爱精神,有智慧,有能力,有抱负,有使命感,对他们如钉子般扎根社区,服务民众的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
从今年开始,这一颁奖仪式将每年举办。作为“钉重如山”获奖入选者,不分党派,信仰与种族,涵盖政治、经贸、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社会领域,今后的提名委员会均会为其组织一次颁授仪式,藉助于此,推崇当代加拿大人奉献国家,造福社会,创造未来的主流价值和正面形象。
该项奖品由加拿大华裔文化学者桑宜川教授捐献。近年来,他多次驱车前往温哥华东北部的汤普森河谷,拜访当地铁路工人的后代,寻访华工的遗迹。因为那里有一段铁路,约近500公里长,早已被废弃,是太平洋铁路工程中最突出的一段,130年前由华工为主力修建而成。沿途山势险峻,当年的施工全靠人力,危险程度和施工难度可见一斑。在本次文化活动中,颁授给区泽光先生的一颗道钉,即是桑教授寻访过程的收获之一。
回望历史,从1867年算起,加拿大立国到今年已是150年。但史料记载,第一批来加拿大的中国人是在18世纪的1788年登陆加拿大西岸,早于加拿大立国79年。这些从早期澳门来的中国木工跟随一名叫詹姆斯·梅尔斯的英国海军队长到达英属哥伦比亚的温哥华。随后不久,这批中国木工的行踪下落不明。如今已寻找到了他们的登陆的踪迹,那就是BC省的露露岛,即今天的列治文市所在地和百年前的二埠,即今天的新西敏市,菲沙河沿岸。被发现的不少早期华工使用过的生活器皿实物,经过检测,确认超过了200年,佐证了这一史实,将加拿大的早期华人历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华工于1858年(咸丰8年)再次大批在英属哥伦比亚殖民地出现,彼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首次同意向外国输出中国苦力。当年,卑诗省的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有个淘金潮,吸引了来自广东台山的华人,也是为避开国内的贫穷和政治不稳定状况。卑诗省在1871年(同治10年)同意加入加拿大联邦的条件是联邦政府在10年内建成一条连接加拿大东西部的铁路。从1880年(光绪6年)开始,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先后从中国广东及美国加州雇用了约14000名华工。虽然华工只是负责大约300英里的工程,但这300英里却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中最艰巨的一段。这段铁路要穿过险峻的落基山脉,白人大多不愿意去冒险。所以,廉价的华工是最好的人选。据史料记载,太平洋铁路竣工之后,仅有约1,500华工生还。
因此,寻找“最后一颗道钉”,蕴涵着加拿大华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一百多年前,逾万华工艰辛万苦,忍辱负重,牺牲无数,为年轻的加拿大国家建设太平洋铁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85年11月7日,当那一颗“最后的道钉”嵌入枕木,把太平洋沿岸与加拿大的心脏地区蒙特利尔连接了起来,标志着横跨北美大陆铁路的建成,也象征着加拿大国家的完整和统一。
100多年来,太平洋铁路为这个年轻国家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太平洋铁路就没有今日的加拿大联邦。而最后一颗道钉,作为加拿大建立和建设的象征,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已经成为加拿大宝贵的文化遗产。加拿大的开国总理约翰·麦克唐纳曾经感言:“若是没有华工参与修筑太平洋铁路,就没有今天加拿大社会的繁荣。”正视历史,诚如斯言。2006年,时任总理的哈珀代表加拿大政府,向当年征收华人登陆人头税政策表示正式道歉,从而获得了人头税苦主,兼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基金会前主席、华社领袖盘占元先生赠送的“最后一颗道钉”。后来,哈珀总理收藏在办公室里的这枚铁路道钉却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给加拿大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思索。由此,“最后一颗道钉”的价值已逐渐演变,如今已成为了加拿大立国的国家符号,构成了加拿大历史文化的载体与代言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钉重如山”颁授仪式还荣幸地邀请到了列治文市议员哈罗德(HAROLD STEVES)登台演讲。如今他已是耄耋之年,回顾了60多年前,曾在列治文的一家华人农场打工的佚事。在他的记忆中,这家华人农场的祖辈就已在列治文繁衍生息,周边还有几家华人经营的农场,十分勤力,家道兴旺。屈指算来,这段华人的加拿大历史应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甚而接近或超过二百年。应邀出席颁授仪式的还有列治文市博物馆前馆长康妮女士(CONNIE BAXTER)。笔者向她求证这一往事,得到了她的认同。她说,在列治文市博物馆的珍藏室里,如今还保存着不少珍贵的早期露露岛图片及实物,以原住民和华人的历史为主。由此可见,当年聚集在温哥华唐人街的华人以居家生活为主,那么列治文所在的露露岛濒临太平洋湾,天高地远,水草丰茂,应是耕种渔猎之地,演绎过更多的华人故事,留下了更多的华人史迹,应该不是妄语。
在“钉重如山”颁授仪式上,庆祝活动组委会还宣布了由列治文市政府主导,区泽光先生提议的,列治文抢救华人历史工作委员会的启动仪式。目前已分别发现了清末时期,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到访列治文渔人码头的足迹,有当年的历史图片和华人报纸及实物佐证。民国初期,更有现代中国文化名人胡适、林徽音、梁思成及政要在列治文留下的旧影与佚事,散见于他们及友人的日记与回忆录,为加拿大列治文市平添了诸多的历史文化色彩,更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因此,抢救这些史料,史海钩沉,留存于世,不至于让她们彻底凐灭于历史的烟云,已成为每一个有良知,有理性的加拿大华人的共同心声。这也是本次加拿大的历史文化奖:“钉重如山”颁授仪式的深远与重要意义所在。
- 温哥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或许可,严禁转载或摘录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