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8-10 | 來源: 加西網 | 字體: 小 中 大
催眠師談催眠
很多人都感覺催眠多少有些神秘感,還有人覺得催眠就是幫助睡眠。其實現代意義上的催眠已經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幫助睡眠,當代的臨床心理催眠治療已經發展為壹種互動的心理學臨床手段。在治療過程中,經過專業訓練的催眠治療師利用自然狀態之下的專注和放松, 以語言激活潛意識中的潛能,並與你的潛意識進行直接的交流和正面的引導。下面筆者就壹些常見的關於催眠的問題提供壹些解答。
什麼是催眠治療?
很多人聽說過催眠術,有些人看過舞台上娛樂性質的催眠表演,但大多人不了解臨床催眠治療的醫學效果。
每壹個人都是精神和肉體的統壹體,任何壹部分都不能脫離另壹部分而正常運轉,筆者在多年從事醫療工作的過程中,體會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讓自己放松心態,長期的緊張和壓力不但會導致焦慮和抑郁症,還會引發很多身體上的症狀,像高血壓、胃潰瘍、肩背慢性疼痛、皮膚病或偏頭痛等等。這種放松不只是身體上的放松,而是精神上的壹種平和自然的態度。體育鍛煉或者按摩會幫助我們放松身體,緩解精神壓力,但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是壹步到位,有不少人有很好的運動量,或者定期做按摩,但精神上仍然很緊張。英語有個詞叫 white coat syndrome—白大褂恐懼症,就是精神緊張造成體征不正常的最典型表現。
催眠是放松心態的最好方法之壹,如果按摩可以幫助你放松身體,催眠可以幫助你放松精神。當精神得以放松,身體也會隨之放松,很多症狀都會不治而愈。
除此以外,催眠還可以喚醒潛意識下的記憶,從更深層次尋找問題的根源,壹旦內心深處桎梏已久的根源找到,痊愈的過程就真正開始了。很多時候這種根源連受催眠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臨床催眠治療是催眠師和受催眠者之間在催眠狀態之下所進行的壹種特殊類型的交流。催眠治療是壹個靈感互動的過程,對每壹個個體都是唯壹的,因此需要以客戶為中心,按照每個人的情況量體裁衣,被催眠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都可以自主控制並有意識。有關催眠的最大的傳言之壹是說催眠是壹種心控術。實際上在催眠狀態下你不會說或者做任何你不希望說或者做的事,就像正常情況下壹樣 - 你有能力拒絕。實際上在催眠狀態下你會感覺自己更真實,感覺成為真正的自我。
催眠治療有效嗎?
根據美國健康雜志(American Health Magazine) 報道,壹項近期的比較性研究顯示:
精神分析療法:在600次治療後治愈率達到38%
行為學療法:在22次治療後治愈率達到72%
催眠療法:在6次治療後治愈率達到93%
催眠治療是科學的嗎?
催眠是自然狀態下的專注和放松,這種專注和放松會把人帶入到潛意識之中,潛意識是日常頭腦裡邊意識的壹部分,而且是壹大部分。當你考慮問題或者和人交流的時候,頭腦是在正常意識中,每壹次走神,或者記不起來前幾分鍾做了些什麼- 那就是在潛意識中了。如果你坐在電腦前, 20分鍾恍然而過- 好像你剛剛坐下來,這就是你在潛意識中被催眠了。我們每天在催眠狀態中進進出出,以讓自己的意識有休息的過程,大腦自己設定程序在日間間斷的休息。當你不用特別用腦子思考就能自動地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你就處於這種催眠狀態,從日常的走路、系鞋帶,到駕駛車輛,都直接在你的潛意識控制之下。這是壹件好事,因為大腦能夠集中精力做壹件事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總是全神貫注。但這也是壹件壞事,因為有些自動做的事情對你並沒有好處,甚至是不健康的。
大部分人的潛意識到12歲左右就已經成型,而且很難再改變。潛意識就像個孩子,按習慣做事,對事情的反應簡單,不太按理智行事。相反我們的自主意識則是分析型和邏輯型的。這兩部分沒有直接的連接,很難通過自主意識來改變潛意識的行為方式。各種不同類型的精神治療都在嘗試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建立橋梁。證據表明催眠是更有效的幫助改變行為的療法,因為它可以繞過我們的自主意識而直接進入到存儲行為的潛意識中。
此外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正常人的自主意識只能使用到大腦能力的10%到25%。而潛意識的效率可以達到全部大腦的50%到100%。潛意識是我們的情感、行為和想法的主要來源。潛意識就像壹台計算機,存儲著我們通過所有感官感知的所有信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可能通過使用催眠來極大提升大腦功力,催眠直接與潛意識相連接!
催眠治療科學性的另壹個更直接的證明來源於腦電波數據。人類正常的腦電波有肆種,以下是可以在腦波儀上測到的肆種腦電波的波動頻率和分類特征:
β 波—12-40赫茲,正常思維、講話、走路以及做決定時
α 波—8-12赫茲,連接意識和無意識的橋梁,安靜、冥想、催眠初期
θ 波—4-8赫茲,深度催眠、半夢半醒、做夢期間
δ波—低於4赫茲,深度睡眠狀態
催眠可以通過人工誘導產生α 波以及θ 波,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為什麼我們需要壹個安靜的環境來學習?就是因為在安靜的環境中更容易讓身體和大腦放松,從而在大腦裡產生更多的α波,我們的大腦需要在α波下才能學習新技能,吸收和消化新知識。α 波還可以幫助減輕壓力和焦慮,以及減少疼痛感和不舒服的感覺。正因為如此,催眠不但可以幫助集中精力,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讓你感覺深度的放松,減輕精神壓力,降低疼痛感。
我可以被催眠嗎?
催眠是自然狀態下的專注和放松,所以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被催眠。最好的催眠對象是那些有創意、感情流露自然、聰明、有想象力的人。而想象力差、拘謹壓抑、注意力不能集中的人則不是好的催眠對象。
所有的催眠實際上都是自我催眠,是由被試者自己決定是否進入催眠的狀態,而不是催眠師來決定。催眠師可以提供特定的環境和合適的引導,但是不可能強求受試者進入狀態。
催眠治療對哪些問題有效?
1. 焦慮和抑郁症狀
焦慮和抑郁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常見病,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在壹段時間內有焦慮和抑郁的心情,當然大多數人的症狀都沒有嚴重到需要藥物治療的程度。催眠可以幫助消除緊張情緒,調整心情。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看法,當你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你的想法和心情就會不壹樣。在催眠狀態下這種改變因為是在潛意識下的改變,就像修正計算機的程序,更容易被正常意識接受。就像戒煙治療,短短1-3次的療程,原來欲罷不能的老習慣現在就想都不去想了。
“焦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未來,而抑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過去!” 催眠可以幫助你將注意力轉到現在,讓你找到身心合壹的真正的自我。
2. 與長期緊張情緒或負面情感有關聯的疾病,如高血壓、胃潰瘍、皮膚病、肩背慢性疼痛、神經功能症、內分泌失調、偏頭痛、暴飲暴食等等
傳統的西醫療法壹向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較少考慮精神和情感因素對整體的影響。祖國醫學相對來說更全面的考慮到健康狀況和精神因素的關系,所謂“情志失調會影響髒腑氣血不和”。長期的緊張情緒和負面情緒,如傷心、恐懼、內疚、怨恨等,都會與其它因素,如遺傳或生活方式等聯合作用,導致身體某些部位的症狀,我們稱為 Body syndrome —身體綜合症。藥物治療只起到控制症狀的作用,不能治本,而催眠治療則可以幫助減少緊張和負面情緒,而且催眠不像其它心理治療那樣需要反反復復的走訪醫生和高昂的費用,僅僅3-6次治療便可以不但幫助你調節情緒,還教會你使用自我催眠,從而終生受益。
3. 催眠治愈心靈創傷,提升自我價值觀
做為催眠師,筆者的很多客戶來自於情感受傷害的人群,特別是感情細膩的女性。催眠師的職業操守是保護客戶隱私,所以這裡不會列舉具體情況。人生坎坷,世事無常,當不幸降臨時,敏感的人有可能會讓自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我們稱之為Hyper-suggestibility - 高暗示感應性。催眠可以幫助你減輕甚至擺脫這種不能自拔的感覺,將重心放回自我,同時更多的意識到自我價值。
4. 戒煙
催眠可以幫助克服不良習慣,戒煙是其最成功的范例。因為催眠戒煙見效快,不需要人為靠毅力控制,而且沒有任何負面效果。催眠對戒煙的有效率達到80%以上。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所做的壹項超大規模、包括北美和歐洲在內的600項獨立研究、為數72000人的研究匯總表明,催眠是最有效的戒煙方法,其有效性超過使用戒煙貼叁倍以上,超過單靠意志力戒煙15倍。(University of Iowa,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How One in Five Give Up Smoking. October 1992.)
前世回顧
筆者許多年前最初接觸催眠,是在讀了美國大牌心理醫生Brian Weiss 所著《Many lives, many masters》 — 中文譯版叫做“前世今生”,可以在網上讀到,我的網站(www.crossbigsea.com) 上有鏈接。這本書極大啟發了我對催眠和探討靈魂學說的興趣,從此走上從自己嘗試被催眠,到體會心靈覺醒,決定學習如何做催眠治療並開始應用這壹技能服務眾人。前世回顧是催眠治療中最有神秘感的涉及到靈魂學說的壹部分,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可以參考我的導師 Leslie McIntosh 所著書籍《Your Soul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根據壹項社會調查,將近70%的北美人口相信有靈魂和前生後世。
在深層的催眠狀態下,由催眠師引導被催眠者借由自己的潛意識,去創造出壹個名為“前世”的世界,也許是潛藏在我們基因或頭腦中的祖先的記憶在潛意識狀態被激活,被催眠者在潛意識的自然作用下自由的發展,借此釋放平日累積的壓力。所以許多被催眠者在清醒後,特別覺得全身舒暢,其原理是因為潛意識做了釋放壓力的心理作用,而被催眠者的也可獲得有效的抒解,甚至有被催眠者長久以來的疼痛、病症因此不藥而愈,這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催眠可以在以下方面改善生活質量:
體重管理
提高注意力
改善記憶力
增強自信心
提升人際關系
排解喪親之痛
加強免疫功能
克服不良習性和恐懼症
提高睡眠質量
催眠治療還可以提升我們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能力,建立身心和諧、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理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靈魂體驗的壹部分,讓我們學會不但用頭腦去想,還用心去感受。(www.crossbigsea.com)
- 溫哥華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或許可,嚴禁轉載或摘錄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