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06-01 | 來源: 錢江晚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從浙江德清縣城向西北行約30公裡,有個村子名叫子思橋村,村裡黛瓦白牆與桑園、稻田相輝映,乍看下與普通的江南水鄉壹般無贰。自上世紀70年代,村民開始以養蛇為業,在不到壹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最多時飼養著300多萬條各種蛇類,不少人將這裡稱為"中國第壹蛇村"。
常態╱枕著萬條蛇入眠
小橋西面,開著壹間以蛇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畫出水蛇、陸蛇兩塊區域,隔成小間的玻璃罩裡飼養著烏梢蛇、王錦蛇、蘄蛇(伍步蛇)、眼鏡蛇等數拾個品種的蛇類。
"這是蝮蛇,有毒的。"說話的是這家博物館的館長楊洪昌。他是村裡最早的養蛇人之壹,最多時他壹人就養著近20萬條蛇。目前,除了展覽他仍然養殖著不少蛇,而博物館對面的壹排低矮平房,就是飼養室。
進入其中壹間養著烏梢蛇的飼養室,飼養室光線昏暗,幾扇窗戶都蒙上了黑布,地下舖滿了小石塊,"這是為了控制濕度和溫度。"楊洪昌說完停在壹處木籠前,准備拔去籠上的插鞘。打開籠門,兩條青色小蛇察覺到了異動,昂起頭吐著信子,把身體略略扭向他。在同壹面牆上,類似的木籠超過30個。
楊洪昌說,子思橋村飼養的蛇類,以無毒的赤鏈蛇和帶毒的蝮蛇為主,共計有拾幾個品種。每年清明以後,天氣轉暖,就有村民陸續開始養蛇。
走進養蛇戶家中,偌大的壹樓廳堂內幾乎被全部清空。地面上鋪了層細沙,"熟練的養蛇人只要壹捏沙子,就知道濕度是否適宜。"養蛇戶說。細沙上墊著壹大塊網紗,在上面幾拾個網袋緊挨著放在壹起。每個網袋中都盤著幾條蛇,袋口用繩扎緊,防止母蛇逃脫,"每個袋子裡的蛇,都按大小分類,否則就會搶食,甚至同類相食"。東西兩個堂屋都放滿了這樣的網袋,加起來足有千把斤蛇,數量得有近萬條。
除了赤鏈蛇,村裡還有幾家養蛇戶飼養蝮蛇等毒蛇。其中壹家,南北兩個大院共築著八個蛇池,而水泥瓦圍成的長方體,就是蝮蛇的窩。"裡面用木板架出了好幾層,取蛇毒的時候,才會把蓋板抽開。"養蛇戶老陸比畫著說,壹塘蛇池少說有兩、叁千條蛇,晚上涼快的時候,可以看到它們游出蛇窩,在牆邊擠作壹團,最強壯的甚至可以向上爬出近半米高。
在子思橋村,不少人家和老陸壹樣,每晚枕著上萬條蛇入眠。
驚險╱壹天被咬上百口
村民並不是從壹開始就以養蛇為生。
子思橋村水網密布,又背靠白娘娘山,當地本來就有不少蛇。上世紀70年代後,有不少村民在農閒時,會上山捕蛇,取下蛇膽和蛇皮賣給收購商人。嗅到了商機的楊洪昌,開始琢磨起了養蛇。
經過幾次試驗後,楊洪昌選擇在當地分布廣泛的赤鏈蛇作為種蛇。蛇有野性,並不願意吃人工喂養的飼料,加之環境、溫度、濕度等條件的限制,成活率並不高。試過水草、紙箱、沙土等材料後,楊洪昌發現,用泡沫箱來模擬蛇在洞穴中的生活環境最為適宜,這讓赤鏈蛇的孵化率提高到了80%。
養蛇時間長了,楊洪昌也碰到過不少險情,他最怕的是蛇逃跑,尤其是毒蛇。壹次晚上醒來,"忽然覺得肚皮上壹涼,馬上知道有蛇爬上來了。"他眼睛向下壹瞄,壹條黑白相間的銀環蛇正從腰際爬向他的左臂。"銀環蛇帶有劇毒的神經毒素,我嚇得壹動不敢動,好壹會才爬走。"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揀蛇喂食的時候,難免被蛇咬到,"至少上萬口吧,這無毒蛇多的時候壹天壹百口都不只。"楊洪昌指著自己的手,過去手上密密麻麻都是蛇牙留下的小孔。最驚險的壹次,還是在為伍步蛇擠毒液時,蛇頭忽然扭過來,反咬在楊洪昌手上。"我立刻拿刀在手上畫出兩道口子放血,再用水急沖,再叫車去杭州的醫院打血清。"-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