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2-10 | 来源: 8分电影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流浪地球 | 字体: 小 中 大
《流浪地球》做出了中国电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视觉特效,恢弘磅礴的末世场景开始向好莱坞的A级制作看齐,标志着国产片正式告别“5毛特效”的时代。
美中不足,由于世界观架构过大,影片在剧情逻辑上还存在许多漏洞。另外科幻的元素有些过于去迎合人的主流人文观念,这令到有些观众质疑,《流浪地球》不配称作是“硬科幻”。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2014年大热的《星际穿越》,尽管导演诺兰请来了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基普·S·索恩,电影中的物理天文知识令人眼花缭乱,但还是有人认为距离“硬科幻”还是有些差距。
实际上《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的故事文本很相似,都是有关地球面临灭绝危机,有关家庭和亲情,只不过拯救地球的方式不太一样,父女变成了父子罢了。
两部电影都是以人类的人文观念为内核,爱,家庭,探索,希望,《星际穿越》更加高明的一点是,最后的“超立方体”部分是跳脱当今科学的,你又没遇见过,你怎么知道不是那样?科幻就是合理地补充我们没见过的部分。
《流浪地球》最后的“点燃木星”还是在我们的科学能解释清楚的范围,显然这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甚至是违背是科学定律的),在人类价值观的驱使下,牵强地成功了。我们希望地球被拯救,所以木星就“乖乖听话”了,之前还有模有样的科学理论一下子就变“软”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怎么才算是“硬科幻”?
《2001太空漫游》。
如果说《流浪地球》地球的部分证明了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制作世界顶级科幻大片的能力,那么空间站的部分,就是证明了《2001太空漫游》的伟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