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10-18 | 來源: 北晚新視覺網 | 有2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牙齒保健 | 字體: 小 中 大
智齒,是口腔最靠近喉嚨的牙齒,如果全部生長出來壹共4顆,上下頜各兩顆,壹般是於16歲或之後才生長出來,是在人類心智已經趨於成熟時才長出,因而得名。有調查表明:我國16~25歲人群中智齒的萌出率為54%,在已萌智齒中阻生和錯位約占44% ,其中發生在下頜者約是上頜者的2.5倍。
智齒在X線片上很清晰↓↓
智齒因萌出位置不足,牙齒可能部分或全部被齦瓣覆蓋,加上位於口腔的最內側,刷牙的時候難以清理到,細菌滋生引發智齒冠周炎,導致咀嚼、吞咽、開口活動疼痛加重。到了冠周炎的中後期,表現為口臭、舌苔變厚、智齒周圍流膿等症狀,甚至半邊臉都會腫起,口張不開,不能進食,可以伴隨發燒 、頭痛、便秘、淋巴結發炎腫大等。
智齒到底有啥危害
智齒最常見的危害,壹是智齒冠周炎,贰是造成相鄰牙的損害。最凶險的莫過於智齒冠周炎,它既可以平淡無奇,消炎即愈,又可以腫脹封喉,危至氣管切開保命,個體表現差異極大,尤其是孕婦。
大部分叁甲醫院口腔科,每年都少不了收治壹些智齒冠周炎並發頜面間隙感染的病人住院,有輸液消炎治愈的,也有發展至口內或頜下切開排膿的。部分患者智齒發炎是在大量飲酒後誘發,輸液選擇無論是頭孢類還是甲硝唑都是禁忌,抗炎治療上有壹些棘手。
智齒造成鄰牙損傷是壹種極其普遍的現象,也是年輕人因為沒有早期拔掉智齒而最終後悔莫及的常見歸宿,其中以前傾阻生智齒尤為多見。因為它水平向前直抵鄰牙側面,形成敞開式間隙,極易存留食物殘渣,較難清理,時間壹長則形成鄰面菌斑並產生齲壞,鄰牙即進入快速毀滅崩解期。臨床上經常出現因為前傾阻生智齒而“拔壹送壹”的病例。
智齒到底該不該拔?
關於智齒到底該不該拔,目前口腔醫學界普遍認為,如果智齒經常發炎則應視為口腔病灶,無論長得正還是歪都必須拔除,這點毫無疑問。而從來不發炎的智齒,如果長成正位,有正常咬合功能,無齲壞,可以保留不拔;如果是肉眼可見的前傾阻生型,不管是否發過炎,壹般是建議拔除;女性備孕前則強烈建議拔除,因為它如同不定時炸彈,具有冠周炎的潛質和破壞鄰牙的潛在危害。
還有壹種情況比較多見,即低位埋伏型智齒,多為水平埋伏,是否需要拔除目前尚無絕對權威觀念,雖然有少數病例可發展至影響鄰牙健康或形成“含牙囊腫”而不得不接受手術,但大多數並無此類傾向。考慮到此類智齒拔除術創傷大操作復雜,如果沒有出現臨床症狀,多可動態觀察,不壹定必須拔除,當然也有人作了預防性拔除,這種就象少數人在出國之前預防性切除闌尾壹樣,不建議也不反對。
什麼樣的人最該拔智齒?
這壹點我想作為全篇的重點來講述,因為有太多血淋淋的臨床慘痛教訓!首先,中國女性的孕前體檢中缺乏口腔例行檢查,歐美日發達國家卻都有。
女性懷孕以後由於激素水平升高和糖分攝入量增加,智齒冠周炎以及鄰牙齲壞相對多發,孕早期的冠周炎除了沖洗治療以外,抗生素根本不能用,只能靠孕婦死扛,能扛過去的還好,扛不過去的就極其悲催。
兩年前我的科室收治了壹位孕婦智齒冠周炎並發頜面多間隙感染的病例,入院不久即因呼吸困難轉ICU緊急氣管切開並同時剖腹早產壹嬰兒,雖母子雙保,但教訓深刻,所有參與搶救的醫生均如同經歷壹場了艱苦的戰役。
而這樣的病例,在其他醫院也時有發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