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2-22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吴中路站采用净跨达到21.6米的预制大跨叠合拱型结构,是上海地铁首例无柱的无遮拦大空间站台大厅。图/受访者提供)
文/ 戴洋港
2021年春节前两周,上海地铁15号线上的吴中路站,落成并投入试运行。消息一出,吴中路站便成为最新的网红打卡地,不少网友称其为“最美地铁站”。
吴中路地铁站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吴中路和桂林路路口处,呈南北走向,处在整条15号线的中部。
这座地铁站的设计师,是先锋建筑设计事务所非作建筑(Wutopia Lab)的创始人俞挺。2018年,俞挺接到华东建筑集团的邀请,接过了吴中路站的建筑设计任务。当时,华东建筑集团找到他的目的很简单:要建一座引起轰动的地铁站。
从发达城市到温暖城市
上海并非中国最早建成地铁的城市。1993年5月,上海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段建成通车,仅五个站点。上海成为中国继北京和天津之后,第三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大都市。
在此之前,这条地铁已经筹划了35年。早在1958年,上海便开始了地铁1号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当时,苏联专家判断上海的软土层含水量高,在上海建地铁类似于“在豆腐里打洞”,这一任务几近于无法完成。但上海打破了这一悲观的预言。
截至2021年1月23日,上海地铁已开通运营19条线路、459座车站,运营里程772千米,是全球范围内线路总长度第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客运规模第二大的城市地铁系统,仅次于北京地铁,每日客流平均在一千万人次以上。
如今,早已在修建规模和里程总量上创下耀眼成绩的上海地铁,开始在艺术氛围和文化创新这条路上下起功夫来。
作为以开放性着称的大都市,上海在地铁文化上同样有着开放包容的审美,非主流的文化现象,在上海的地铁里常常上演,从“超人”、“粉红男郎”、“鹿人”、“木乃伊”、“高达”、“蛋人”,到大跳钢管舞的“红衣女子”,各类流行元素纷纷涌现,成为上海城市多样性的一部分。
而这一次,引起公众关注热议的吴中路地铁站,则在艺术设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俞挺是上海人,从小生长在上海。他在设计的过程中,时时不忘记一个初心:这座地铁站的设计要体现改革开放背景下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和品格特征。
俞挺说,在他的理解中,上海人的第一个特点是清爽。清爽,也是这座地铁站首要的特点。吴中路站采用了净跨达到21.6米的预制大跨叠合拱形结构,创造了上海地铁站首例无柱的、无遮拦大空间站台大厅。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