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5-04 | 來源: 豫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伍顏六色堅實耐用的尼龍繩逐漸替代了用傳統工藝制成的麻繩,尋常生活中用到麻的時候越來越少,對麻制品的依賴越來越小,麻的經濟價值越來越低,以至於在許多年以前,我的老家壹帶就不再種麻,打麻繩、搓麻捻等古老的傳統技藝已經消失,用麻稈點火、照明的歷歷往事早已塵封在歷史的記憶中。
梁永剛丨文
薅麻最累人,僅適用於身強力壯的棒勞力
在豫中平原的鄉間,過去世世代代都有種麻的習慣,所種的麻以苘麻居多。
鄉諺說:清明前後,種麻點豆。麻喜水愛潮濕,多種植在地勢較低的溝渠裡,窪地聚水聚肥,土質肥沃,不僅利於麻的生長,還可避開風的侵襲,在肆面遮擋的壹隅延續著生命的葳蕤。
農歷九月,金風乍起,麻葉變黃,此時麻稈長成了個兒,成熟了,農人們開始忙活著收割,俗稱“殺麻”。殺麻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有兩種,即用鐮割或者直接連根拔掉。
不過,薅麻費力累人,僅適用於身強力壯的棒勞力,非婦女兒童所能為。畢竟地塊瓷丁丁的,且麻的根系發達,扎地深,農人們又沒有手套可戴,往往薅上幾棵就把手掌勒得通紅。況且,薅下來的麻帶著根,還要用刀將其剁掉。
相比之下,用鐮刀割麻就省勁多了,減少了剁麻根這道工序,能夠省下不少時間和力氣。
麻長到頂部會自然分杈,且麻梢纖細沒有多大用途,將麻放倒在地後,還要用鐮刀將枝杈和麻梢削掉。
麻成熟後,接近根部的麻葉自然脫落,但是上面還殘留不少葉子,需要用手把麻葉刷掉。
刷麻葉的活兒不累,女人小孩都能幹,隨著手臂輕輕揚起,麻杆上的葉子紛紛落下,壹根根直溜溜的麻杆聚攏在地頭,按照長短粗細被分揀成壹堆壹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