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21 | 來源: 中國青年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婚姻 | 字體: 小 中 大
6月21日,壹段與“彩禮”有關的視頻,在網上收獲大量點擊。在視頻中,壹名年輕男子講述了他的父親因為5萬元彩禮向准親家公下跪的故事,聽來令人頗感心酸。視頻發布後,有的網友為老人家的遭遇感到心疼,有的網友則認為:這種“為彩禮下跪”的做法,有以身要挾、道德綁架之嫌。隨著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形形色色的爭議紛至沓來,不論是“5萬元彩禮多不多”,還是“視頻主角孝不孝順”,都能讓幾撥網友互相爭吵起來。在某種意義上,這段視頻就像壹面鏡子,照出了社會對婚戀問題的關切,也照出了年輕人對“不合適的婚姻”的不安。
“父親為兒子彩禮錢給親家下跪”的故事,之所以會引發如此之多的爭議,與其復雜的道德語境有關。在這起事件中,兩種不同的道德標准彼此交織,令人難辨是非。在敬老孝親的道德標准下,壹名老人為了兒子的婚姻向其他人下跪,無疑是壹種巨大的犧牲,自然會令人感到同情;然而,從人情世故的角度出發,男方家長為彩禮下跪,不僅徒增尷尬,也顯得很不體面。以不同的道德標准審視此事,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單獨指責男方家庭或是女方家庭,都顯得有失公平,也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在這起事件中,真正的問題焦點,既不在於女方要的彩禮到底多不多,也不在於男方的父親到底該不該跪。追根究底,這樁婚姻是否合適,雙方家庭之間的關系又是否健康,才是值得討論與反思的。現代社會講究婚姻自由,在婚戀問題上,尊重當事雙方的自主自願,應是基本原則。具體到彩禮等問題上,倘若壹對情侶當真有意廝守終生,就該把壹切都商量好,提前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反過來說,如果男女雙方連互相理解、說服都做不到,非得把父母扯進來,鬧得不可開交,這樣的婚結起來又有什麼意思?
就像許多網友在熱搜話題下所評論的:結婚不是“必需品”,沒有哪場婚姻是“非結不可”的。雙方合則聚,不合則散,是再正常不過的道理。面對彩禮之類的事,如果戀愛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反而讓自己背後的原生家庭成為“博弈”的壹環,只會讓原本神聖的婚姻變得形同交易。具體到這起事件中,不論哪方更加占理,男方父親這壹跪,都必然會成為情侶雙方心中難以消除的芥蒂。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在這種情況下結成的婚姻,很難稱得上是壹種健康的關系,無怪乎有眾多網友為這對情侶的前景感到擔憂。
放眼望去,在重重矛盾之下“勉強而為”的婚姻,又何止這壹樁?愛情與信任是婚姻最穩固的基石,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婚姻便沒有意義。過去,公眾普遍認為婚姻是“人生大事”,年輕人到了年齡就該盡快結婚。然而,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正是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他們才必須慎重對待,努力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人,而不能“為結婚而結婚”,在不健康的關系裡“湊合”了事。
當然,我完全可以理解:相比於愛情、信任這些形而上的概念,很多人更關心的還是“彩禮”這個沉甸甸的現實話題。確實,不少地方仍存在婚戀關系被經濟關系“綁架”的情況,令人倍感無奈。不過,想要化解這樣的難題,愛情與信任恰恰是“破局”的關鍵。從本質上看,彩禮、嫁妝之類的婚俗,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個時代留下的傳統孑遺,年輕人越是秉持自由戀愛觀念,憑著本心選擇適合自己的人,這些東西的意義與作用就越小,以至於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