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8-27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期,阿富汗國內局勢的動蕩,又壹次在全球引發巨大關注。阿富汗境內的文物與歷史文化遺產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今年是巴米揚大佛被毀20周年。本文回顧了顧巴米揚是如何從壹座歷史悠久卻又鮮為人知的神秘古城通過被早期歐洲殖民者的發現及開拓,變為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之過程。
在尋找和發現巴米揚的過程中,人們對遺址的性質的推測大多具有時代特色。從神話傳說到繪畫圖像,從軍事間諜到歷史地理,種種猜測構成了繽紛多彩的人類探險史,也代表著過去幾代人對於阿富汗的認識。1922年,法國考古學者首次進入阿富汗調查,開啟了研究史的整理。20世紀60年代,日本考察隊開展巴米揚研究。日本學者宮治昭曾撰文,勾勒巴米揚研究史有重要意義,但限於時代,輯錄資料不夠全面。2018年,敦煌研究院考察隊進入巴米揚進行調查,巴米揚研究史得以再次梳理並開啟新壹輪研究。溫故知新,在巴米揚被毀20周年之際,我們進壹步梳理研究史的線索,希望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出發點。
東印度公司尋找千裡馬,獸醫找到大佛
19世紀,歐洲殖民主義浪潮席卷全球,在英、俄兩大帝國的夾擊下,古老的阿富汗土地只能“苟延殘喘”。號稱 “日不落” 的英帝國,從印度北上,擴張至阿富汗;被稱為“北極熊”的沙皇俄國南下,蠶食中亞伍國,直至阿姆河畔。奇妙的是,雙方的勢力范圍擠壓出壹片緩沖區,形成了現代阿富汗的疆域。
在這壹場世紀博弈中,英、俄勢力范圍以阿富汗中部的興都庫什山為邊界,而歐洲人對這裡卻幾乎壹無所知。除了亞歷山大東征時曾有經過,近代以來,即便是馬可·波羅也未曾來到過這裡。高峻的興都庫什山,常人難以逾越,只有叁個山谷地帶地勢較低,可以借此溝通南北。巴米揚山谷則位於最西部通道。
從巴米揚東大佛佛龕遠望巴米揚山谷
1824年8月末,壹隊“貨郎擔”走進了巴米揚山谷。馬幫馱著英國商品,緩慢移動。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獸醫摩爾克勞福特(W.Moorcroft,公元1767?1825年)及其助手,意外抵達巴米揚山谷。他的本意是在中亞販賣英國貨以取代俄國產品,順便為軍隊尋找傳說中的千裡馬,但卻被山谷中幾拾米高的巨像迷住了。
巴米揚西部山崖石窟和西大佛景觀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