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8-28 | 来源: 郭于华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1.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每遇事情发生都会引起人们的激烈争论:大到全球事件、国际关系,小到身边琐事、人情世故。按照常理遇事有不同看法很是正常,讨论或争论也在所难免,能达成共识当然好,但各执己见、求同存异也不错。
问题是,争论常常导致矛盾升级、关系破裂,双方似乎都缺少宽容,动辄就开始人身攻击。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如果有关论题是见仁见智、可以有不同回答的,多半可以各自表达、相互理解。但如果是2+2=?的问题,冲突则无法避免。有人会说这样的问题用得着争论吗?我也经常这样说,但现实中这类问题却不时出现在争论中,例如: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墙是千万砖,有墙才有砖?)
正腐和那睡人谁养活了谁?
公众对执政者可不可以问责、批评?
思想和表达是否应该大一统?
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应该感恩谁?
又如:
父母是否为未成年子女的合法监护人?
世上是否只有男、女两种生理性别?
性别是生物性造就的还是社会文化建构的?
变性人参加女子体育竞赛是否公正?
街头抗议运动中的打砸抢烧是否违法?
…… ……
这类2+2=4 还是 =22的争论被网友概括为“在应该吃饭还是吃屎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可谓话糙理不糙。
这类争论不是思想之争,观点之争,而是事实之争,是常识常理之争,是逻辑之争。1970年无法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曾在演讲中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这世界既然存在真相,存在真理,追寻真相,追求真理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罔顾历史与现实,或在事实面前闭上眼睛,不分是非、不辨善恶,将失去人性与人的尊严,与动物无二。
2.
有人会说,公众的不明和不辨,不能怨他们,因为其认知过程、社会化过程是在意识形态教化中完成的,是由谎言浇铸的,其人格特征是由权力形塑的。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作为个人是否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呢?是否对自己的心智有所担当呢?以往视作当然的历史和观念是不是应该重新认知和思考呢?
我曾经向一些同龄人和年轻人提问:
你知道那场战争(那场运动,那次灾难,那些人物……)的真实历史吗?你知道那些灾难中殒灭了多少生命吗?
你知道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场重大战役吗?你知道中国军队牺牲了多少士兵和将军吗?你知道中国空军经历怎样惨烈的空战吗?你知道美国支援中国的驼峰航线上伤亡了多少美军飞行员损失了多少架飞机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