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11-02 | 来源: 佰思科学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前几年引力波着实火了一阵,最起码有两次事件形成了全社会的影响。第一次是2016年2月,美国和欧洲的两个引力波观察天文台,LIGO和VIRGO,联合宣布,2015年9月14日检测到了引力波信号,源自两个黑洞合并。第二次是2017年搞引力波探测的三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基普·索恩是继卡尔·萨根、史蒂芬·霍金之后,或许是唯一一位在世的,拥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天体物理学家。大名鼎鼎的《星际穿越》就是他的手笔。
2017年的三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
自从2016年首次宣布之后,光被确认的由双星合并引起的引力波事件就已经有二十余起;还有更多的疑似引力波事件,由于信号强度等原因不能被完全确认。随着越来越多的引力波事件被报导,公众对引力波的兴趣那是。。。越来越不关心了。毕竟引力波事件多了之后,也有审美疲劳。那么这几年来,研究引力波的天体物理学家都在忙啥呢?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得怎么样?尤其是公众可能最关心的:研究这玩意到底有啥用?让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聊聊这些话题。
干涉仪基本结构
引力波被证实存在之后,兴起了引力波天文学,这里面的核心是搭建引力波天文台。毕竟观测能力的高低,本质上来说是受到硬件设备的限制。引力波天文台的核心设备是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就不细说了,只知道一点就行了:影响干涉仪的性能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干涉臂的长度,越长越好。美国的LIGO的干涉臂长度为4千米,欧洲的VIRGO长度为3千米。你听到这个数字就知道了,建这玩意便宜不了。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汉福德LIGO,注意两个4公里长的干涉臂
这两年天文学家们除了升级现有设备以及继续观测之外,还在憋大招。所谓的“大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建设新的引力波天文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更好地观测设备,怎么能大幅提升观察质量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