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12-01 | 來源: 世界華人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長津湖》叫好又叫座,使抗美援朝戰爭再次叩擊中國人的民族記憶。
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因為國際關系和現實因素的多方面影響,壹直以來並沒有得到大力的宣傳。
關於這場戰爭,有太多的細節不為人知。
其中,最令人覺得震驚的事實是,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有22名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戰俘做出了不壹樣的抉擇:
他們選擇留在中國,從此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
這22個戰俘的選擇,驚呆了西方世界。放著繁榮富裕的祖國不回去,反而選擇留在壹窮贰白的中國,莫不是得了失心瘋?
在那個年代,中國和英美之間,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綜合國力,都宛如天上地下。
“難道中國人會巫術嗎?蠱惑得這些英美戰俘徹底背叛祖國?”
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揭露了歷史的另壹個側面。
01、
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是對西方世界的壹次公開打臉。
它講述了韓戰結束後,22個美國和英國戰俘在志願軍的人道主義優待俘虜政策的感召下,為了和平反戰,反對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歧視,以及向往共產主義社會制度,而留在了中國的壹段歷史。
這22名戰俘的抉擇,至今讓不少人覺得匪夷所思。他們為什麼選擇貧窮落後的中國?
要知道,那時候的中國被高度妖魔化。
吃不飽飯、物質貧乏、專制嚴酷……紅色中國在歐美人的印象裡,和洪水猛獸沒有什麼區別。
不要說西方人了,就連某些中國人,也都覺得美國是自由的天堂,是最值得向往的地方。
民國著名的文人胡適之就曾經說過:“美國人來了,有面包有自由;蘇聯人來了,有面包沒有自由;他們(中共)來了,什麼都沒有。”
● 胡適
這是在共產黨即將奪取天下的時刻,他對前來勸他留在大陸的學生吳晗發表的“高論”。
作為青年時代就留美的學者,胡適對蘇聯和中共都深惡痛絕。
因此,他拒絕了愛徒吳晗的勸說,匆忙乘坐飛機逃往了中國台灣,並且至死都沒有再回到大陸。
那時候,“胡適之”並不是個例,許多人都覺得在美國才能過上好日子。
那麼,為什麼22名英美戰俘,要選擇紅色中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