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3-25 | 来源: 银柿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近日,阿里巴巴(09988.HK\BABA.US)宣布抛出中概股历史上最大的一份回购案,在经历了长达一年时间的史上最大抛售潮之后,中概股似乎终于在连续反弹中开始显现底部信号。
在投资者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的同时,市场开始反思这轮行情。大起大落之间,是估值太高?故事太美?还是市场出现了新的变数?
一夜回到五年前
2022年3月15日,对于不少境外上市的公司来说,更担心的可能是股价,而非央视的维权晚会。
从3月3日到3月15日,9个交易日间,中概互联ETF跌超25%,恒生科技指数跌超30%。腾讯控股(00700.HK)、阿里巴巴、百度(BIDU.O/09888.HK)等一众知名公司当天股价创下历史新低,拼多多(PDD.O)则跌回2018年刚上市时的价格。
而将时间线拉长,自2021年2月开始的这波中概股下跌浪潮,令恒生科技指数、中概互联ETF等指数平均回撤接近70%。
程度有多惨烈?银柿财经记者统计了这波回调期间头部中概股的跌幅。
阿里巴巴美股跌72%、港股跌73%;腾讯港股跌超59%;京东(JD.O/09618.HK)美股跌58%、港股跌61%;百度美股跌67%、港股跌60%;拼多多美股跌87%;小米集团(01810.HK)港股跌60%。
此外,还有贝壳(BEKE.N)、腾讯音乐(TME.N)、唯品会(VIPS.N)、小牛电动(NIU.O)、名创优品(MNSO.N)、虎牙(HUYA.N)、叮咚买菜(DDL.N)、哔哩哔哩(BILI.O/09626.HK)等跌幅超过80%;金山云(KC.O)、爱奇艺(IQ.O)、雾芯科技(RLX.N)、斗鱼(DOYU.O)、老虎证券(TIGR.O)等知名公司跌超90%。
在跌幅“刺眼”的中概股当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是主力军。究其原因,早年间亏损企业如果寻求上市,除了纳斯达克交易所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这类企业多以互联网、科技行业为主,通常在实现规模盈利之前就会面临融资压力。
对于这些曾经“年轻”的企业来说,未曾预料历史会在多年后重演。
时间回到2000年3月10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突然在5049点的高位掉头向下,此后两年跌幅接近80%,众多新兴经济企业受到冲击破产倒闭,史称“互联网泡沫”。
方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燕翔等人认为,美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出现,原因之一是彼时自下而上的科技创新热度高企,甚至非科技公司换个“网络”、“在线”的名字就能实现股价的上涨;之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美联储从1998年9月到11月连续三次降息。
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自上世纪70年代便已开始,泡沫的形成是漫长的,但要戳破,可能仅需短短几个月。一方面,由于1999年开始,新股和增发募集的资金过多,导致2000年3月左右有大量股票解禁,巨量供应助推了后来的股价下跌,另一方面,2000年4月,法院裁定微软严重违反反垄断相关法律,导致资金迅速出逃。
虽然微软通过上诉避免了被拆分的命运,纳指也曾短暂反弹,但2000年9月开始,包括戴尔、苹果在内的诸多公司发布盈利预警,市场逐步发现,这些公司的高估值背后,可能并没有业绩支撑,再加上货币政策的收紧,“互联网泡沫”最终破灭。
缺乏业绩支撑的估值泡沫、科技巨头过度扩张之后的反垄断风险、全球货币环境由松转紧,20年的轮回流传,相似一幕在中概股重现。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大跌73%,远超同期纳斯达克指数跌幅,抹去了自2016年2月到2021年2月,长达五年时间内的全部涨幅。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