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5-08 | 來源: 上觀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壹個月來,我們了解到了很多故事。而來自化工壹肆村的故事,卻比較特殊。
重點不在於居委幹部做得多累,也不在於志願者承擔的工作多麼條分縷析。
小區誕生了壹個難得的團隊。居委會與志願者之間,惺惺相惜,互相分擔,彼此為對方“出頭”,為對方“兜底”。
這樣的“友誼”和默契,是怎麼發生的?
壹個“刺頭”的主動擔當
陳偉,壹家企業的管理者。
“陳哥號召力強。只要做壹次活動,就有好幾個人願意跟著他幹。”壹位志願者說,“我們私下還慶幸過,還好他是志願者。不然,他估計就是讓大家頭疼的‘刺頭’啦。”
“刺頭”當志願者,來自壹次巧合。
小區第壹次核酸檢測時,陳偉看到壹位“大白”竟是70多歲的老阿姨。脫下大白服,老人家渾身濕透,在那兒喘氣。
壹問,這批老志願者平均年齡約65歲。那怎麼行?當時剛成立的業主群裡,有人發出志願者招募帖,陳偉立即報名。從第贰次核酸檢測開始,小區志願者平均年齡降到了40歲以下。
“說老實話,我想過組織年輕人自己幹。”陳偉坦言,最開始,見到志願者被人當簡單勞動力呼來喚去,還忙得毫無章法,他心中略感不忿,差點想自己組隊。
好在,新的居委書記來了。新書記曹莉,30來歲,和志願者年紀相仿,說話輕聲細氣,交流沒有代溝。
所有志願者都覺得,與曹書記相處更像朋友,雙方有商有量。志願者的意見,她願意聆聽和采納。她的工作和緊急任務,志願者也理解和幫忙。
陳偉想,不錯,那就在居委會帶領下,好好幹吧。
資料圖
疫情初期,許多志願者還搞不清自己應該做什麼。陳偉提出,給志願者分組別,盡量定崗定人,而不是每壹次任務都臨時叫人。
曹書記立即同意,更難能可貴的是,還讓他放手去幹。陳哥來勁了,細分志願者組別,比如核酸檢測組再細分為掃碼組、叫樓組、統計組等。
曹書記挖掘出每個人的特長,讓他們充分發揮。有的志願者心細,曹書記說:“下次物資統計,就你來負責吧。”有的志願者做事條理清晰,曹書記說:“巡邏組安排,以後你來組織下行不行?”
漸漸地,每個骨幹志願者都“領銜”壹個項目,做得熟能生巧。磨合到後來,曹書記只要壹開口,相關志願者組長就能贰話不說,立即執行。
當然,也有居民不配合、做得不順利的時候。
比如垃圾清運。按小區防疫要求,居民每天在規定時間段才能下樓扔垃圾,以確保志願者可及時清理,不讓垃圾堆放壹天,成為污染源。
但總有人不自覺,怎麼辦?有壹次,陳偉巡查時,發現幾袋非規定時段出現的垃圾。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