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6-13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5月23日,重庆茶商出示疑似职业打假人购物视频截图。新京报记者 杨雪 摄
5月30日,重庆市沙坪坝区。走进超市之前胡勇打开了手机录像,画面摇摇晃晃,背景音乐嘈杂。在米面油区,一堆套着塑料袋的皮蛋堆在散货区,除了标签其他都无。他随手摸了3枚皮蛋,共计4.5元。
所有过程都被完整录下来,日后将变成诉讼证据,按胡勇的经验,这3枚皮蛋最终将因为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必要信息的标签,而被认定为三无产品,商家也面临1000元的索赔。
类似的案子,胡勇已经打过数百次之多,即使他十分反感被称为“职业打假人”,但打假确实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5月16日,一份由重庆某高校法学院副教授赵长江团队作出的数据报告指出,凭借最高的案件数量、全国第二高的一审胜诉率,重庆已经成为全国职业打假人最多的城市,打假人“抱团打假”成为趋势。赵长江提出:“警惕职业打假人变恶龙”。
数据之下,是重庆某连锁超市一年被起诉933次,也有茶商一次被诉赔偿八九万元,最终关店。有商家认为,职业打假人已造成重庆市营商环境的恶化。
但在职业打假人看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并且切实推动了重庆商家的自我改进。胡勇长期关注商超食品,在赵长江的报告中,他被认定为某打假团体的核心成员,“打假的前提是有假,没道理我们打一次假货是屠龙少年,打十次就变成恶龙吧?”
一位接近重庆法院系统的人士告诉记者,对于职业打假这一行为,此前重庆总体上氛围确实较为宽松。但在近来特别是“150碗扣肉”案后,法院系统已“受到了触动”。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表示,职业打假人确实已经引起重庆高院的关注,但就此话题暂时无法接受进一步采访。记者多次致电重庆市市场监管部门,截至发稿时未收到回复。
150碗扣肉案后,重庆的职业打假人们明显感觉到氛围的变化:立案变得困难,曾经被支持过的类似案例被驳回的比例增高……重庆市司法系统在职业打假这一领域是否会转换思路,重庆职业打假人将走向何方,无论被打假方还是打假者,都在密切关注。
“好神奇,还有这种职业!”
四川人胡勇于2010年来到重庆,经营过火锅店,搞过烧烤,最后意外发现打假是条挣钱的路子。2016年,他开始进入职业打假人行业。
“我主要打超市1000元的那种单子。”胡勇说,他是“小单流”打假人的代表,擅长寻找超市的各类问题商品,包括商品包装不规范、过保质期、标签不合规等等。《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消费者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可以要求商家支付价款10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不足1000元的算为1000元”,由此,单次购买价格不足100元的食品,胡勇也可以主张1000元赔偿。
36岁的胡勇看起来很普通,长相普通、穿着普通,但他已经是重庆本地叫得上名号的职业打假者。在裁判文书网上以“胡勇”作为原告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551件案件,其中本人提起诉讼468件,其余为担任李娟、胡涛、殷庆、杜文江、彭育智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六人在多个案件中互为委托诉讼代理人,总计提起诉讼1461件。
和胡勇的“小单流 ”不同,90后职业打假人阿玖更多专注于保健品和酒类等商品,擅长大金额标的打假。
和胡勇一样,阿玖看起来也很普通。普通的T恤,普通的牛仔裤,普通的运动鞋。“普通”几乎是职业打假人的入行标准之一。
入行之前他是保健品销售员。“我们公司有个产品卖得很好,然后市面上就出现很多假货,每年我们都要打好多官司。”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打假这件事能赚钱,“我就辞职做打假了。”随后,阿玖来到重庆,拜了“师父”,正式踏入职业打假人的江湖。-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