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4-27 | 来源: 夜读文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国民党的抗日战场历史上,曾有一支军队,他们的师长就是余程万。
余程万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精通军事伦理,在34岁时就被授予了少将的军衔。可以说,余程万的一生都在抗日的战场上度过,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便是常德保卫战。
1943年,日军为应对太平洋战场,牵制中国部队,悍然发动常德会战,因为常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这一站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当时的余程万负责保卫常德,积极备战,并发出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作战号令,誓与常德共存亡。
当时的日本敌军大概有四万精兵,而余程万仅仅有八千将士,对战差距十分悬殊。所以,在当时作战计划、军事差距等原因下,坚守五天已经不易,而余程万却带领士兵足足孤军奋战了16个昼夜,为之后的收复常德奠定了基础。
在常德血战的最后一刻,守军只剩下300余人,援军却迟迟未到,无奈之下,余程万带领200余人突出重围,准备去搬救兵。在之后,余程万带着援兵杀回并收复常德。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余程万觉得作为是后死者,有责任把那些壮烈的事迹记录下来,就派人找到了著名作家张恨水,希望他能够写下“虎贲”军的感人故事。爱国将士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使张恨水很激动,但是他当时还没想到以此来写一部军事抗战小说。
张恨水爱惜羽毛,以不懂得军事,没上过战场婉谢了,但是拗不过余程万的热切,他答应从长计议,将来再说。余程万在离张恨水处不远的地方住下了,此后便常常到来和张恨水聊天,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事隔数月,他又旧话重提,这样,张恨水于公于私都不好再说拒绝的话,只好应以先看材料,等有工夫再写。
到了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张恨水已辞职乡居,便抽暇看了一部分材料。于一九四五年春正式动笔写《虎贲万岁》,他在自序中隐隐得讲出了他拒绝的真实原因和他被感动的经历:我写小说,向来暴露多于颂扬,这部书却有个例外,暴露之处很少。常德之战,守军不能说毫无弱点,但我们知道,这八千人实在已尽了他们可能的力量。一师人守城,战死得只剩下八十三人,这是中日战争史上难找的一件事,我愿意这书借着五十七师烈士的英灵,流传下去,不再让下一代及后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所以改变了我的作风。-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