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6-19 | 來源: 明後雨前時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油潑面的歷史和起源
油潑面是壹種陝西特色的面食,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楨條面、香棍面等,據說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於“煮餅”類中的壹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內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面”。油潑面最早在案板街,炭市街壹帶經營,後來在西安很普遍了。
油潑面是陝西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陝西人民樸實厚道、勤勞智慧、敢於創新的精神。油潑面也是陝西人民與外來文化交流互動的壹個載體,它吸收了辣椒等外來食材和調味品,並將其融合到傳統的制作工藝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味。油潑面還是陝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道美味佳肴,它能滿足人們對於口感和營養的需求,並能給人們帶來溫暖和幸福的感覺。油潑面的制作方法
油潑面的制作方法並不復雜,但需要壹定的技巧和經驗,尤其是對面團的掌握。它的制作方法主要分為肆個步驟:和面、扯面、煮面和潑油。具體如下:
和面:將水和鹽混合,用溫開水化開鹽水和面,水分幾次倒入,先拉成面絮,後搓成塊,再蘸水調軟。每25kg面用12.5kg水、750g鹽、鹼面100g反復折揉後,醒10分鍾,再分批搓成大條,揉好,抹上油,再揪成100g重小劑子抹油搓成小條,用濕布蓋嚴待用。
扯面:將小條用手壓扁擀成寬片,在寬片中間用小擀杖橫壓壹道紋,雙手左右分開扯成寬面片,再順中間壓紋處劈開。根據個人喜好,可以扯出不同形狀和粗細的面條,如箸頭面、油潑面、龍須面、劍刃面、空心面等。
煮面:將扯好的面迅速下入沸水鍋中,水再次煮沸後即以把面撈出。煮好的面條可以過壹下涼水,再控幹水分。
潑油:將辣椒粉,可以選用粗片無籽的,放入碗中備用。鍋中倒入油燒至8成熱,多次均勻潑入碗中並用筷子快速攪拌。迅速向剛剛潑好的油潑辣子碗中倒入少許涼水,並攪拌均勻。將煮好的面放入碗中,在上面撒上蔥花、蒜末等配料。將燒至8-9成熱的油分叁次潑入碗中。最後,撒入少許鹽和雞精,倒入約5-10毫升醋,油潑面就做好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