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7-13 | 来源: 风声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淄博烧烤凉得那么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北方地区的烧烤行业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春季启动,夏季到达顶峰,入秋客流减少。十月、十一月后,烧烤店或歇业或转入室内经营,进入“冬眠”状态。这一周期性规律,主要是气温条件和节假日的复合因素形成的。
然而,3月份被大学生“特种兵”带火的淄博烧烤,连暑期档都没坚持住。五一假期后客流大幅减少,端午假期已经不复人流如织的盛况。6月以来,淄博烧烤店发布转让信息的高峰期。媒体记者搜索58同城,显示的转让信息多达上百条。大量的店铺转让信息“反季节”的提前出现,证明很多淄博烧烤的经营者误判了市场趋势,踩了个不大不小的坑。
淄博烧烤的流量,没有转化成“留量”。很多评论者照例吐槽“流量经济不行”,或许不久以后,就有经济学者把淄博烧烤写进“市场失灵”的最新案例。用不同的姿势论证“市场失灵”,可算是中国经济学圈子的显学。
然而,淄博烧烤的勃兴骤凉,确实是“流量经济”,却不是“市场失灵”,而是一场微型产业政策试验的失败案例。
被高估的淄博烧烤
所谓“流量经济”,并不是什么神奇的新发明。“流量”本质上还是供需关系的市场信息,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一些市场信息集中释放,形成了“流量”。和其他形式传播的市场信息一样,市场主体需要分辨“流量”真伪、分析其中的市场趋势,然后决定经济行为。决策的关键是信息质量,信息发布者、主要传播者的公信力是关键中的关键。在淄博烧烤热事件中,地方政府和众多官媒的大力宣传、拔高定位,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官方的高调背书和舆论引导,3月份大学生特种兵“报恩”式消费只能算作社会新闻,而不是经济要闻。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与淄博结下了善缘,封控结束后压抑的消费欲望需要释放,两者叠加形成了短期的消费热点,是特定条件下的情绪化行为。情绪可以维持十天半个月,能否转化为持久的消费动力,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产品质量。
淄博本身并不具备发展文旅业的基础,在山东省内都算不上出色。淄博烧烤的情形也差不多,在高度“内卷”的鲁菜体系中,没有突出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即便在顶流高光时刻,对淄博烧烤的赞誉,也只是两块一串的物美价廉和烧烤小哥长得帅之类的周边。各方美食博主齐聚淄博,也只是口径相似的“尬吹”。
这不是说淄博烧烤不好,而是好得没特色。在花式吃饼闻名全国的山东,淄博烧烤夹着面饼吃都被说成是特色,可见是真没特色。餐饮没特色,风景很普通,配套服务没基础。3月份的大学生消费“报恩”,应该止步于民风淳朴、好心有好报的好新闻,并不是强推烧烤的商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